中经联播讯( 通讯员刘和云)每一寸乡土,都沉睡着渴望拔节的发展种子;每一双眼眸,都映照着期盼丰盈的岁月年轮。当现代金融的甘霖,穿透信息壁垒的厚茧,顺着乡土的脉络缓缓浸润,那些深埋的种子便挣破土层,在时代春风里舒展枝叶,终成一片缀满希望的黄金原野。——题记

一、沃土之渴:乡土间的金融沉默
湘东腹地,罗霄山脉中段,洣水如练环绕着古称“攸州”的这片土地。千年农耕文明在这里沉淀下温润的底色,却在现代化浪潮中,悄然显露出金融服务的断层。
晨雾漫过鸾山镇的村落,六十余岁的刘老汉蹲在磨得发亮的门槛上,目光落在对面山坡日渐荒芜的油茶林。烟锅明灭间,愁绪像雾一样缠在眉头——儿子儿媳在深圳的工厂里辗转,一年难归;孙子托给老伴照看,偌大的村子,白天只剩鸡鸣犬吠与风过林梢的声响,夜晚的灯火稀稀落落,像散在天上的寒星。“想换些好苗,买点肥,雇个人一天要两三百……可钱从哪儿来?”他曾揣着忐忑走进镇上银行,亮堂的大厅里,“房产抵押”“银行流水”的问询,让攥着满是老茧、裂着口子的手的他,只能窘迫地摇头。祖传的山林、滚烫的心愿,在冰冷的金融规则前,竟成了“看不见”的存在。那扇敞开的门,于他而言,隔着一堵无形却厚重的“玻璃墙”。

与此同时,攸县农商银行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如铅。“我们的初心是向每一位农民敞开大门!”分管信贷的副行长声音沙哑,手指无意识地叩着桌面,“可农业靠天吃饭,一场冰雹、一次疫病,就能让农户的收成归零,我们的贷款也可能血本无归。不是不愿贷,是不敢轻易贷啊!”在座者多有农家渊源,懂土地的脾性,也知农户的不易,可银行的资产质量是生命线,“风险恐惧”像绳索捆住了服务乡梓的手脚。老信贷员的低语更添沉重:“下乡时见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可过去靠‘人眼看、耳听、腿跑’评信用,跑好几趟也难摸准家底,效率低、成本高,还不保险。”
信息的天堑横亘,风险的巨石压心。一边是田野间无数“刘老汉”的沉默呼唤,一边是金融机构在使命与现实间的挣扎。这片滋养过华夏文明的沃土,竟陷入了“金融失语”的困境——渴望生长的种子埋在土里,只盼一场能破开板结层的甘霖。
二、破壁之道:重构乡土信用生态
破局,需以勇气为斧,以智慧为刃。攸县农商银行的答案,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回归乡土最本真的“信任”,掀起一场静水流深却足以重塑山河的信用革命。
(一)党建领航:织就同心之网

变化,始于“党建共创”的鲜红旗帜。农商银行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从“你我”凝成“我们”。莲塘坳镇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上,银行党员卸下西装,换上便服,挽起裤腿走进秧田,弯腰插秧时唠着家常——汗水滴进泥土,隔阂也随之一点点消融。村支书成了“金牌推介人”,指着远处农舍如数家珍:“那是返乡的畜牧专业大学生李伟,想搞生态养殖缺启动资金;那家媳妇的坛子菜十里飘香,想开网店把小咸菜卖向全国……”
组织的血脉就此贯通,金融专业与乡土智慧深度交融,形成“党委牵线、支部协同、党员落地”的合力。全行19个党支部与297个行政村签下“党建共创”协议,一张覆盖攸州全域的“金融+党建”服务网,在田间地头悄然织就,如红帆引航,载着金融活水驶向乡村深处。
(二)信用筑基:双线同步赋能
组织的引擎启动后,“信用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工程,在“人”与“数”两条战线同步推进。

其一,是“人的回归”——“村民行长”架起连心桥。江桥街道的退休教师王文源,德高望重,如今多了个“村民行长”的头衔。清晨,他仔细擦净农商行配发的智能背夹,别在腰间,像过去夹着教案般自然,踏着青石板路开始走访。“银行年轻人讲‘征信’,老乡们听不懂,我就用土话讲:‘征信就是你借邻居油盐会不会还,在村里口碑好不好’。”他熟稔每户的经营状况、家底人品,他的“背书”,是连接现代金融与乡土情谊的金桥梁。数百名像王文源这样的乡贤、退休干部组成“村民行长”队伍,如灵敏的传感器,将乡村里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信用”,转化为可识别、可评估的金融信息,破解了“银行人说不清、村里人听不懂”的沟通壁垒。
其二,是“数的赋能”——“福祥码上贷”绘就信用画像。云端之上,一场无声的数字革命正悄然推进。攸县农商银行斥资研发并迭代“福祥码上贷”智能授信系统,它不仅是APP,更是打破数据孤岛的“数字信用中枢”——接入公安、税务、工商、社保、医保等12个部门的海量数据,让昔日“看不见”的信用,变成精准的“数字画像”。系统对全县55万余人的信息,进行上百个维度的交叉验证、量化分析,独创“背靠背”评议模型,自动生成“白名单”(直接授信)、“灰名单”(进一步核实)、“黑名单”(禁入)。信用评估,从此告别“人眼判断”,迈入“数据跑路、模型计算”的智能风控时代,零散的农户信息,终成统一可衡量的金融语言。
丫江桥支行的数据便是最好佐证:存款余额达11.53亿元,年初净增7237万元;贷款余额3亿元,较年初增长1837万元,其中线上贷款1.54亿元;全年人均FTP利润172.62万元——数字背后,是“人”与“数”赋能的惊人力量。
(三)无感授信:活水悄然浸润
革命性的“无感授信”,随之而来。这是浸润着东方智慧的创举:基于信用系统与评议结果,系统在静默中,已为“白名单”客户预置好随时可用的信贷额度。农户无需填表、无需提交材料,甚至获得额度时,都全然“无感”。
春光明媚的集市上,菜农李建军盯着心仪的新型旋耕机,3万元的标价让他既渴望又犹豫。旁人提醒他试试“福祥码上贷”,他半信半疑掏出手机扫码——屏幕亮起,自己的名字与8万元授信额度赫然在目!他颤抖着手指点下“用信”,输入3万元,短信提示音瞬间响起:购机款已到账。“这钱就像在我口袋里睡着,叫一声就醒了!”这个黝黑的汉子望着手机,眼眶泛红。
金融,第一次以如此谦卑、体贴的姿态,融入乡土的肌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嵌入生活的“陪伴”;从“人追钱跑”的无奈,变成“钱等人用”的从容与尊严。截至2025年9月末,系统累计授信13.78万户,总额137.86亿元,农户授信覆盖率超93.14%。更有“有感反馈”机制暖心配套:客户经理主动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确认客户知悉额度,也挖掘潜在需求,让“沉睡”的额度变成“活”的贷款,将金融的善意亲手递到农户手中。
三、黄金之果:攸州沃土丰收图景
当金融活水冲破壁垒,漫过攸州的田野与山间,滋养出的,是远超经济范畴的蓬勃生机,是写满希望的丰收图景。
(一)产业萌发:绿野铺展新篇

信用通了,资金活了,产业的嫩芽便破土而出。黄丰桥镇,油茶种植大户李大哥的基地里,昔日荒山已成层叠的绿色梯田,新栽的油茶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他借农商行“油茶贷”拿到的50万元,如甘霖般滋润了产业:不仅扩大种植规模,更引进先进冷榨设备,从“卖原料”跃升至“卖产品”,产业链延伸,价值倍增。“金融活水就是旱地里的春雷!”李大哥站在山头,望着漫山绿意豪情满怀,“雷响雨落,土壤松了,种子才能发芽,梦想才能长大!”
围绕“攸县油茶、攸县麻鸭、攸县香干”三大特色农业,专项信贷已投放超1亿元;“光伏贷”让千家万户的屋顶变成“阳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1.3亿元;“民宿贷”激活酒埠江生态旅游区的闲置农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三十余款精准信贷产品,如三十条清冽溪流,顺着信用渠道汇入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曾经近乎干涸的经济荒漠上,“产业绿洲”正不断生长、蔓延,绘就绿野新篇。
(二)雁归巢暖:烟火重燃乡村
比产业更动人的,是人的回归,是乡村活力的复苏。刘老汉的儿子刘志刚,在深圳打拼多年,得知家乡贷款便捷后,辗转几夜,终辞去漂泊的工作,带着技术与归心回到故土。借“返乡创业贷”,他接手并升级了父亲的油茶林,还搭上电商快车,让茶油通过互联网飞向远方。“以前在外面挣钱不少,却像浮萍没根。现在脚踩泥土,心才踏实,根才算扎下了。”他的加工厂,不仅盘活了自家资源,还让村里十几名留守劳动力有了活干。
傍晚的村落,久违的孩童嬉笑声响起,家家户户的灶膛里,重新燃起带着生活气息的炊烟。数据为证:攸县农商银行已助力超4.31万户“刘志刚”发展生产、扩大经营,实现收入增长;这些市场主体更创造和稳定了约8.51万个本地就业岗位。金融以温柔却强劲的力量,重新编织乡村的社会肌理——“空心村”充盈了活力,“烟火气”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
(三)信用无言:乡风浸润新韵
最深层的变化,藏在乡村治理与人心世道间。网岭镇,这个株洲首个新时代“信用镇”,正悄然焕新。“现在村里人不比城里买房、不比车子好坏,比的是谁是‘信用户’,谁的授信额度高、利率优惠多!”镇党委书记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大家把名声、信用看得比啥都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发展机会、切身利益。邻里纠纷、赖账扯皮的事,这几年少多了。”

无形的信用,如古老的族规乡约,默默约束行为、教化乡风,润物细无声地重塑着乡村的文明内核。这是一场静默的复兴——修复的不仅是经济,更是人心的凝聚、共同体的归属感,是乡村存续发展的精神根基。网岭支行的业绩更添底气:3个网点、2个分理处,存款余额151.56亿元(年初净增11079万元),贷款余额5.88亿元(年初净增2175万元),农户评级13740户,贷款客户3129户,普惠金融业务名列前茅。
四、活水长流:照亮振兴乡村未来

暮色四合,洣水河面泛着金色波光,如柔软的缎带环绕攸州大地。攸县农商银行总行的“普惠金融可视化”指挥中心内,巨大屏幕上,光点闪烁、曲线流动,勾勒出县域经济强劲跳动的热力图——每一个光点,都是被点亮的信用主体;每一条曲线,都是滋养乡村的金融活水;它们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
从“沃土之渴”到“破壁之道”,再到“黄金之果”,这条浸满汗水与智慧的路,不仅诠释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深意,更给出了破解乡村金融瓶颈的“攸县样本”。
金融从非冰冷的数字游戏,亦非嫌贫爱富的功利之水。当它携制度智慧、带科技温度,怀着对土地的深情、对人的关怀,回望并融入广袤乡土,便能化作澎湃的活水、肥沃的养料,成为驱动变革的惊人力量。
这活水,长流不息;这沃野,生生不息。我们坚信,被责任、智慧与汗水浇灌的攸州大地,定能年年硕果满枝、岁物丰成,绘就更富强、更璀璨的乡村振兴画卷!
刘和云,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攸县黄丰桥镇文联主席,攸县作家协会会员。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黄丰桥分会会长,世界汉诗协会会员。历年来,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和媒体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通讯达400多篇,其中:80年代在《湖南日报》《湘江文艺》刊登散文《聚龙仙游记》,短篇小说《水》《未关门的小店》。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品质新闻《攸县黄丰桥镇:从7个小时到7分钟,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在株洲市《文艺窗》发表短篇小说《顾书记》,报告文学《扎根黄土地,报效桑梓情》被评为优秀文学奖,与武开龙先生合创的《携手创业显英豪——湖南省龙昊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走笔》获报告文学一等奖,《心中的航标》获《现代作家》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