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七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地域寻宝特攻队”师生团队深入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对永泰开展深度文化调研。此次活动由该校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专任教师、福建省省级科技特派员鄢玲副教授带队,并特邀同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大使的该校张明珍讲师全程随行解读。这是团队第三年前往永泰县进行调研,旨在通过精准挖掘古建历史文化价值,为庄寨保护传承与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供 “青春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一村一寨探价值:解码庄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属性
7月9日至11日,团队走进获评“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大喜村,开展实践调研。

▲与小海狸森林营地负责人合影
7月9日,团队高效推进调研工作:下午专访小海狸森林艺术营地负责人“金龟子”,深入掌握营地运营模式、特色体验项目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适配情况;当晚与大喜村“小院经济”代表人物木荷深度交流,重点探讨“小院经济”的发展起源、运营经验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与大喜村村部黄时杰书记座谈
7月10日,调研持续推进。上午,团队与村党支部书记黄时杰沟通,围绕村里整体发展思路、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随后与大喜村度假旅居项目负责人张先生交流,了解项目运营现状与市场定位。下午,团队按村门牌号顺序逐户走访,对全村房屋建筑风貌、门牌号标识进行拍照记录,建立基础信息档案;同时实地考察小海狸森林艺术营地,细化梳理营地布局规划与文旅服务配套情况。

▲与讲师张明珍于爱荆庄集体合影

▲讲师张明珍向大家讲解庄寨文化
7月19日起,团队将调研重点转向永泰庄寨文化。当日上午,团队走访清代鲍氏家族所建的爱荆庄,指导教师张明珍现场解读庄内厢房窗棂“鲎”纹样——因永泰方言中“鲎”与“孝”同音,该设计是“孝顺”伦理文化融入建筑的典型案例,为后续文化研究提供实物支撑。下午,团队先后调研德安庄与仁和庄:在德安庄,发现庄内柱基精美纹饰因早年被盗存在明显受损痕迹,为后续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现实依据;在当地称“青石寨”的仁和庄,重点考察近乎失传的“挂瓦墙”工艺,了解到该工艺兼具防火、防水功能,具有较高技艺保护价值。

▲“地域寻宝特攻队”于崇古庄集体合影
7月20日,团队前往拥有280余年历史的崇古庄调研。据悉,该庄由三洋鲍氏东祠开基建造,以石土木结构为主,目前仅一对老夫妻居住,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呈现破败状态。据守寨老人介绍,此前虽有乡绅出资60万元修缮庄寨屋顶,且每年会开展一次除草维护,但整体保护参与度仍较低。
成果转化见实效: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据悉,该团队此前已为永泰文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推进永泰柿染非遗活化,将其开发为特色体验课程并走进厦漳两地,落地厦门市海沧区团委等单位,通过“体验式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非遗向文旅产品转化以带动农户增收;同步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推文、制作系列视频扩大永泰文旅影响力,设计相关宣传物料助力文化传播,并撰写调研报告反馈至相关单位,为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遇见大喜”旅游宣传册预览
本年度在大喜村,团队开展多项务实举措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设计融入村民生活故事和村落历史记忆的文创新明信片,制作系统梳理乡村资源的旅游宣传册,推动当地旅游模式深度转型;开展民宿服务评价与意见反馈工作,将游客体验感受转化为改进方案,助力民宿服务品质升级;依托线上平台,通过撰写推文、制作宣传视频等形式加大大喜村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为乡村引入发展机遇。

▲“永泰庄寨集章册”打样图
在庄寨文化传承方面,团队累计推出7个推广视频,聚焦庄寨日常生活场景,强化公众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共设计53款庄寨文创印章及集册,由东南乡建张明珍提供手绘底图,通过提取庄寨独特纹样、历史元素,将其转化为可触摸、可收集的文创产品,团队后续计划将这批文创产品捐赠给永泰县六馆一中心及各乡镇庄寨使用,助力庄寨文化的动态传承。
本次调研进一步深化了嘉庚学子对永泰庄寨文化认知。团队后续将持续深化庄寨历史文化研究,以青春力量推动百年庄寨从文化遗产向经济资源转化,为永泰乡村文旅振兴注入持续动能,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