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初秋的清晨,薄雾笼罩着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坂头村的梯田药圃,永同惠中医第21代传人鲍云萍正俯身指导村民采收新鲜的东风菜。放眼望去,占地50亩的永同惠百草园里,400余种药用植物沿山势铺展,宛如一幅立体的“中草药百科图谱”。最新数据显示,这座百草园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万人次,近三年带动周边村民中草药种植年收入达300万元,50余户农户借此实现稳定就业,成为中医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追溯鲍云萍与中医药的缘分,离不开鲍氏家族六百年的传承根基。自明朝1377年起,永同惠中医便秉持“天为永,地为同,人为惠”的三合理念,在岁月更迭中薪火相传。鲍云萍自幼跟随父亲——永同惠第20代传人、永泰县名老中医鲍修惠,在药香弥漫的庭院里开启中医启蒙。父亲恪守“读经典、做临床、识百草”的祖训,不仅亲手栽种道地药材,还常带着年幼的她深入山林,对照《本草纲目》辨认每一株草药。这种沉浸式教育,让鲍云萍少年时便掌握了数百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更将“医者仁心”的信条刻进心里。

2007年,鲍云萍在福州市鼓楼区创办永同惠中医门诊部,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宗旨,将祖传消淤膏、特色推拿技法与现代诊疗结合,很快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中医机构。但真正让她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的,是2015年那场返乡创业的决定。彼时,年近七旬的父亲仍在田间躬耕,种植的东风菜、白苞蒿等道地药材是永同惠方剂的灵魂;都市诊室里,半数年轻患者分不清黄芪与黄连的认知断层,让她迫切想打造中医药活态传承基地;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更让她看到解决土地抛荒、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径。

回到坂头村,鲍云萍面对的是一片荒草坡地,心中却早已绘就“五园四区”的蓝图。以二十四节气园为时序轴,串联桫椤园、茱萸园、救荒本草园、神农园,再搭配特色中草药、藤本药用植物、有毒药用植物、水生药用植物四大种植区,一座立体化的中草药知识殿堂逐步成型。2016至2017年,她与父亲走遍永泰山脉,将野生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珍稀药材“采野归圃”,既保护了濒危资源,又为非遗疗法提供了稳定药源。

2023年,永同惠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在园区落成,5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序厅、中医起源、伟大医学家、制药器具等十来个专题错落分布,近500件从商周到近现代的中医文物、书籍、器物静静陈列,3000年的中医药发展轨迹在此浓缩,成为游客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作为永同惠的核心非遗技艺,鲍修惠开创的颈腰椎中医“三维一体”疗法,2015年入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升级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这一核心,百草园逐步构建起“非遗+文旅”的融合模式,集中医药文化教育、科技研发、康养体验、文创开发、餐饮民宿于一体,探索产、学、研与诊、疗、养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

如今的百草园,早已荣誉加身:2017年获批福州市第三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020年成为永泰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2022年获评福建省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2023年再添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还手握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建省药膳研究会食疗品鉴基地等多张“名片”。

在这里,文旅体验充满中医药特色。中小学生触摸杜仲树皮、嗅闻薄荷清香,在五感互动中完成中医药启蒙;福州的城市白领、银发群体夏季前来康养旅居,入住以中草药命名的特色民宿,体验古法捣药、药膳制作;针对老龄化趋势推出的“四季药膳康养计划”,春有四神排骨汤健脾养胃,夏有东风菜番鸭煲清热解毒,秋有霍山石斛老鸭煲养阴润燥,冬有八珍乌鸡汤温补元阳,用味觉串联起四季健康。

鲍云萍并未止步于传统传承,更在不断推动非遗创新。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白云草精华液,源自当地“猴草”,成为非遗产品产业化的新尝试;园区紧抓“互联网”“大数据”“健康中国”战略机遇,以“吃、住、玩、养”全方位体验为抓手,打造可反复打卡的非遗中医药文化创意园。

从都市诊室到乡村百草园,鲍云萍用六百年家族传承的岐黄之术,激活了坂头村的青山绿水。未来,永同惠百草园将继续以非遗为魂、以产业为翼,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同时,持续带动农户增收、升级永泰乡村文旅产业,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多乡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