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金向友 陈金新 通讯员黄淑贞)张培奋,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福建永泰县政协副主席、村保办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理事,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博士生实践指导教师。在担任嵩口镇党委书记期间,提出了“以古老的文化拯救落后的经济”的思路,并付诸实践,为该镇争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调任村保办主任后,带领全村致力于乡村振兴,让默默无闻的永泰庄寨声名鹊起,十八座庄寨评为“省保”,永泰庄寨建筑群评为“国保”,爱荆庄获得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父子三庄寨”入选世界建筑文物观察名录;两个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十三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永泰县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单位。
创造性地提出化使用资金的“四不”,充分调动民智民力的“四道门槛”,和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五个坚持”的思路;“村保办+理事会的永泰样本”名列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2022年度十大报告第三名。

《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23年9月在“永泰县首届乡村振兴民间论坛”上首发。作为这本书多数事件的亲历者,今天,笔者来剧透一下作者张培奋写这本书的幕后花絮:
价值输出
一年365天,作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跑,全媒体(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永泰乡土文化。持续性的内容输出,对于永泰庄寨文化品牌打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保障了媒体曝光度,也让更多永泰以外的人看到永泰乡村正在发生的改变。

▲张培奋向中宣部领导介绍永泰庄寨
这些宣传内容有时候可能是村里举办的一场活动总结,也有可能是乡土人文故事,还有的是外出参访考察心得。如此丰富的笔记内容一方面仰赖于作者扎实的一手调研,另一方面又得益于他深厚的阅读积累,他勤于思考并迅速实地转化输出。

▲乡村振兴民间论坛上与各界人士分享永泰做法
从乡野祠堂、高校课堂再到党校讲堂,作者一路总结、一路输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实现乡村价值链延伸。真挚的情怀,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对乡村建设同样饱含热忱和期待的朋友,这其中包含一大部分媒体朋友。毕竟大家想看想听的也是基层最真实的情况、最原生态的声音,而这也是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网等主流媒体青睐的鲜活乡村素材。
唤醒广大群众对发展的渴望,再由外界的强力肯定驱动广大群众对乡村价值的认知觉醒,完成价值认知的闭环,这是他持续多年一直在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

▲大赤岸敬老节上发言
凝聚共识
从古至今,任何团队要做成一件事,取得广泛共识是第一要义。而这种共识源自哪里?民间!在山区农村,要凝聚这样的共识,就要遵从其情感肌理和生活逻辑。干群之间、企村之间、政企之间达成共识,是乡村振兴各种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的思想基础。反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果难以达成新的共识,各种关系环节无法理顺,那么乡村建设所要面临的必然是阻力重重。
乡村产业凋敝、零散,因此需要有效组织,集中起来统一运营,打通各个链条环节后,释放集成型组织形态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集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每介入一个村,作者领衔的永泰县村保办团队首先要求这个村要成立全员合作社。
但目前来看,要达成共识,需得在长期工作磨合中,才能让县、乡、村充分认识到组建合作社的重要性。而合作社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合作社负责人“头雁”如何产生,高质量民俗活动如何为村庄产业引流以及乡村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等,都在《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中有所阐述。
一个坚不可摧的利益联结体,应该是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价值追求。这种目标导向基于的底层逻辑就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群体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与中国民居大师黄汉民等走访永泰庄寨
发动群众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角,这是所有乡村项目推进的底层逻辑,也是作者一直在奔走呼号的,突出群众主体,不仅有助于缓和干群关系,同时也可以吸纳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因此,书中阐释的核心观点就是发动群众是乡村建设(‘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现实中的乡村建设,操作步骤多是围绕房屋里面改造、建设多少凉亭、绿化带、花圃等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对于看不见莫不着的“软件建设”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书中第一章第二节,整整一个章节紧紧围绕“发动群众之道”展开,介绍永泰这些年如何发动群众,走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从书中案例学、向其他省市、县域的优秀村庄案例学,从中汲取适合永泰乡村的发展路径。归根究底,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束缚,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平衡好各方利益,这是乡村工作中最难的一部分。
重塑民俗活动,在创造性传承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外延,如把高端的学术论坛搬进古老的祠堂,演讲的内容也是村里古老的历史文书研究成果,这种高校课堂与乡野祠堂的碰撞,在良性互动中探索发现城乡彼此不同的价值追求,实现价值交换。
久久为功
久久为功的反义词就是“急功近利”。在万事讲求快节奏的时代,敢于“慢”下来需要莫大的勇气,“慢”不仅意味着“长期主义”的精耕细作,也意味着需投入更大心力去挖掘那些看似“无用”的文化内涵。

▲访谈百岁老人吴和峰
这些文化内涵的载体有时候是乡间老农的口述历史,有时候是虫蛀蚁咬的故纸堆,还有的是面临倾颓的古厝。
文化工程,毕其功于一役。常常有人问我们,你们怎么知道这个事情一定会成功,成功之后有哪些打算?作者的回答是,做了再说。确实,站在150米海拔平地和站在650米的高地,看到的是不同的视野,这中间需要经历艰苦的攀登过程。
作者始终把自己看做是农民的儿子,要为农民说话,为农民做事。这种立场,不是动动嘴皮子,而是投入全部身心在探索实践,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感召,所以才有更多有识之士乐于为我们伸出援手。
书短情长,“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感兴趣的朋友抽空可以读读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