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20日昆明讯 (颜峯 通讯员王桦)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等核心领域提出34项具体措施,明确以“五大行动”为主线,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2025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擘画“施工图”。

守牢“三条底线”:夯实粮食安全与脱贫成果
1.粮食产能再提升,耕地保护硬举措
《意见》提出,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须稳定在6310万亩以上,产量目标1955万吨,并实施“五良融合”单产提升工程,推动35个整建制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3%以上。同时,推广粮经协同模式,确保3000万亩粮经协同面积目标。针对耕地保护,云南将构建“党政同责”监管体系,严格占补平衡和动态监测,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并有序退出河道内不稳定耕地,强化元阳哈尼梯田等农耕文化遗产保护。
2.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通过完善“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机制,云南计划保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320万人以上,并深化沪滇协作,推进91个共建园区建设,拓展消费帮扶、劳务协作等“四项行动”。此外,全省将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建立统一台账,分类推进低效帮扶产业盘活,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
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赋能与开放合作双驱动
1. “1+10+3”产业全链升级
聚焦绿色食品、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云南计划年内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100家,推动蔬菜、花卉设施化率分别达35%和25%,并打造“绿色云品”区域公用品牌,加速“云品出滇”。依托中老铁路等跨境通道,云南将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建设区域性农业科创中心,并承办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
2.科技支撑与农机补短板
构建“大农科”协同体系,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高原南繁基地建设,开展特色品种育种攻关,并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推广核桃采摘、甘蔗机收等专用设备。此外,年内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
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产业与就业双向发力
1.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启动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利益联结模式,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增值分配,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比例超65%。同时,探索庭院经济、乡村旅居等新业态,鼓励农户通过闲置农房出租、合作开发增收。
2.就业服务提质扩容
实施“七彩云南”劳务品牌计划,保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1500万人以上,并在县外务工大县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完善“四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针对大龄农民工,加强就业扶持与技能培训,拓展线上零工市场。
乡村建设“五化同步”:从基建到治理全面升级
1.基础设施补短板
2025年,云南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行政村5G全覆盖,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覆盖率达80%,并推进农村供水“3+1”模式,确保水质达标率持续提升。同时,加快农房抗震改造和边境幸福村升级建设。
2.生态治理与乡风文明
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三年行动”,确保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8%,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深化殡葬改革,整治高额彩礼,推广“云岭好家风”“最美村规民约”等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平安乡村治理体系。
改革攻坚:土地稳权与要素激活
1.土地制度稳中求进
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严禁下指标推动规模经营,并有序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年内将扶持1113个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严控债务风险。
2.金融与人才保障
创新“整村授信”“农村产权抵质押”等融资模式,发挥高原特色农业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施“头雁”培育计划,深化“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推动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落地。
下一步,云南将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压实五级书记责任,确保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云南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