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建秋)仲夏骄阳下,湖南醴陵市船湾镇的服装产业园内,缝纫机轰鸣声奏响产业强音。当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馆服闪耀国际舞台,当坦桑尼亚国防军制服烙上“中国制造”印记,这座曾以“一台缝纫机、三间瓦房”谋生的湘东小镇,已悄然蜕变为年产值51.24亿元的“中国职业服装名镇”。四十年筚路蓝缕,船湾镇如何将传统成衣加工锻造成高端职业装产业集群?答案藏在从家庭作坊到智能车间的进化轨迹中。

在欧辉服饰智能化生产车间,400余名工人正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馆服进行最后质检。这批融合防静电科技与天然麻料的标志服,历经工艺师15天27次版型调试,最终突破传统制衣框架。董事长欧阳甜苗抚摸着成品感慨:“从乡镇作坊到国际展会,我们用‘毫米级’工艺精度重新定义了中国职业装标准。”

韶峰服饰的展厅里,2003年赠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内着衬衣仍被珍藏。总经理周海峰指向墙上的全球订单地图:“从德国慕尼黑地铁站工装到非洲军服,船湾制造已覆盖37个国家。”这家由3台脚踏缝纫机起家的企业,如今每年为全球客户提供超200万套定制职业装。

产业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船湾人民公社成立的首家服装厂,开启了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的转型。市纺织服饰产业商会执行会长欧阳立新讲述了一个传奇案例:1985年,业务员谭建国在广西火车上偶遇电力系统工程师,凭借临时打板的样衣赢得首笔行业订单,由此催生出船湾第一套标志服。此后,动物检疫、林业、司法等领域的制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3000名业务员用脚步丈量出覆盖全国80%省份的销售网络。
四十年间,船湾职业装产业经历四次迭代:从家庭作坊到集体工厂,从商品服生产到标志服定制,从传统制造到“智慧工厂”,最终形成产城人融合的产业生态。2013年摘得“中国职业服装名镇”桂冠时,评审组这样评价:“这里每厘米缝线都承载着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密码。”
如今,船湾镇正以“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生产链,5G+AI质检系统将次品率控制在0.3%以下。站在产业园区观景台远眺,欧阳立新指向连片厂房笑道:“当年‘三间瓦房’的创业神话,正在智能化车间里续写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