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资讯

重磅!经营贷违规入楼市迎来强监管

针对备受关注的经营贷违规入楼市问题,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26日联合发布通知,从借款人资质核查、信贷需求审核、贷款期限管理、抵押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银行管理“装睡”,信贷违规“暴走”

北京3.4亿元、广州1.47亿元……多地近日通报了经营贷、消费贷等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的排查结果。监管三令五申、罚单不断,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的痼疾仍难以根治。

2021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扎实开展互联网平台监管工作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3月2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1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要求,2021年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有效建设好投诉监测分析系统,不断强化监督执法检查,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扎实开展互联网平台监管工作,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教育,全面加强党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领导。

孩子爆刷信用卡损失能否追回(以案说法)

因需要在手机上完成家庭作业,不满10岁的吴某常使用母亲张某的手机。不久后,吴某的父母发现吴某通过母亲的手机号码购买了某直播公司的虚拟币对主播进行打赏。

规范互联网消费贷需“加把火”

监管部门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重拳整治互联网消费贷领域的乱象。

骚扰电话、软性胁迫 互联网时代投诉为何越来越难?

“投诉”一词从消费者的傍身武器变成索命符咒,一旦说出投诉或是给出差评,你可能会收获如下套餐:夜间电话骚扰,电话被散布网上,逢年过节收到寿衣、冥币、粪便等晦气物品;甚至还有可能被人上门送惊喜。

改掉App胁迫用户提供信息的毛病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将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投诉”消失在互联网?

“投诉”一词从消费者的傍身武器变成索命符咒,一旦说出投诉或是给出差评,你可能会收获如下套餐:夜间电话骚扰,电话被散布网上,逢年过节收到寿衣、冥币、粪便等晦气物品;甚至还有可能被人上门送惊喜。

警惕“代理退保”新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专门办理所谓“代理退保”业务,实际是以“维权”之名谋取私利,甚至骗取消费者资金,从事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带病”IPO不能一撤了之

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对‘带病闯关’的,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如此强调。

戴上“紧箍咒”的电子烟产业,何去何从

一些电子烟企业为诱导更多年轻人尝试“第一口烟”,不仅在营销时标榜电子烟“无害”“帮助戒烟”,一味虚假宣传,还推出水果味、薄荷味、奶茶味等新奇产品,打起时尚、流行等幌子,导致电子烟市场乱象丛生。

谁在为经营贷进入楼市打开方便之门?

​2020年以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有所抬头。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过桥融资、全款买房、套取经营贷、还掉过桥融资”,一些银行、资金中介、房产中介提供的服务可谓“面面俱到”。

扫码点单侵权维权为何成了老大难

扫码点单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但同样也成为餐饮消费权益纠纷的一个难点。近日,有媒体再次报道类似事件,称扫码点单强制关注公众号属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