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赋能”到“制度优势”的跨境金融革命
作者:李健
引言:货币形态革命与全球金融格局重塑
货币的形态,从贝壳、铜钱、元宝,到纸币、移动支付,其每一次演进都绝非简单的形态变化,而是深刻重塑社会经济活动与产业生态的底层力量。今天,我们正站在第四次货币形态革命的潮头:法定数字货币。作为这场革命的引领者,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绝非纸质货币的简单数字化,其与场景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产品应用创新,正在悄然编织一张智能、高效、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价值互联网。
货币形态从实物到数字的演进,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全球金融权力重构的进程。2025年,随着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成立及三大平台(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数字资产)的启动,数字人民币正式从国内试点迈向体系化建设新阶段。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香港这一国际金融窗口,构建数字人民币离岸结算资金池,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全新路径。
一、数字人民币的全球竞争力:三大特质引擎
1. 可编程性:跨境贸易的“规则嵌入工具”
智能合约技术使数字人民币成为执行国际贸易规则的载体。例如,在“特别提货权SDRC系统”中,通过区块链实现货权、资金流、物流的自动匹配,将结算周期从3-5天压缩至4小时,成本降低60%。
2. 法偿性+账户松耦合:离岸市场的信任基石
法偿性为境外主体提供主权信用背书,而账户松耦合设计允许境外用户无需境内银行账户即可参与交易,极大降低跨境金融门槛。香港的“转数快”系统与数字人民币对接,正是这一特质的典型应用。
3. 跨境支付效率革命:从“天级”到“秒级”
传统SWIFT跨境支付需2-3天,成本达6%以上,而数字人民币通过央行直连机制(如“数币达”平台)实现秒级到账,成本降至不足1%。
二、香港支点作用:离岸资金池与跨境生态构建

1. 制度桥梁:对接全球金融体系
· 政策开放优势:香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为数字人民币与国际规则兼容提供试验场。
· 离岸人民币枢纽:香港管理超3万亿美元境外资产,其中人民币存款达1.6万亿元,为数字人民币离岸流动性提供基础。
· 跨境支付通道:数字人民币与“转数快”系统互联,已支持深港汇款秒级到账,2025年累计交易额突破800万元。
2. 场景突围:从贸易结算到数字资产
· 多边合作突破:通过mBridge项目,数字人民币已连接17国央行网络,实现资本金“秒级到账”。例如,重庆建行通过货币桥完成中新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为企业提供SWIFT外替代方案。
· Web3生态布局:香港推动数字资产立法,将数字人民币嵌入去中心化金融、数字身份等场景,抢占下一代互联网支付主权。
· 大宗商品定价权:SDRC系统通过“数字货权+人民币结算”模式,在东盟贸易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24%。
三、创新实践: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图谱
1. 贸易结算场景
· 新型易货贸易:宁波保税区通过SDRC系统,将数字人民币与特别提货权结合,实现新能源汽车、大宗商品直接结算,规避美元清算依赖。
· 供应链金融自动化:智能合约实现“交货即付款”,中兴通讯对东南亚供应商的结算周期从90天缩短至实时。
2. 资本流动场景
· 离岸资金池管理: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推动人民币债券发行,数字人民币为国际投资者提供跨境DvP(券款对付)结算服务。
· 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上海国际运营中心通过“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允许境外主体直接参与境内金融市场。
3. 治理协同场景
· 监管科技赋能:数字人民币通过“穿透式监管”节点,实时追踪跨境资金流,防范洗钱风险。
· 碳金融创新:香港试点“绿色人民币”,将碳积分与数字人民币绑定,支持跨境碳交易结算。
四、战略价值:从“支付工具”到“金融秩序重构”
1. 破解美元依赖困境
· 当前全球支付中美元占比38%,而数字人民币通过双边/多边通道(如中-新直连、mBridge)逐步构建去中心化清算网络。
· SDRC系统联合17个“一带一路”国家,形成“数字贸易联盟”,目标五年内将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从3.5%提升至12%。
2. 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 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权:数字人民币参与CPMI、ISO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跨境结算规则重构。
·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香港作为“压力测试场”,验证数字人民币在开放环境下的合规性与竞争力。
五、挑战与路径:走向全球化的关键跃迁
1. 技术安全与监管平衡
· 需构建量子加密防护体系,防范区块链51%攻击。
· 通过“监管沙盒”探索匿名交易与反洗钱的平衡点。
2. 国际协同与制度对接
· 积极加入IMF跨境清算监督框架,增强欧美国家对数字人民币的信任。
· 推动G20协调数字货币税收、反洗钱规则。
3. 生态培育与市场教育
· 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复制上海“数字资产平台”经验至海南、粤港澳。
·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数币+期权”等组合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六、 对内循环:深度融入产业场景,构建“可编程经济”新生态
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发展模式,首先体现在对国内经济活动的深度重构上,其路径是从“交易媒介”升级为“产业组织要素”。
· 在智能商业领域,它重塑消费关系:
· 智能消费券:将促消费政策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通过设定商品、时间、行为等条件,极大提升政策效能与消费体验。
· 预付式信任管家:利用智能合约锁定预付款,按次结算,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培、健身等行业的消费信任危机,重塑了商业诚信体系。
· 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它优化供应链效能:
· 供应链金融自动清分:实现“交易即结算”,将中小企业的“账期”焦虑转化为“秒级”到账的流动资金,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
· 机器经济支付:在智能工厂中,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自动微支付,构建了“按需生产、自动结算”的无人化供应链,推动了工业4.0的深入发展。
· 在公共服务领域,它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 专项资金透明流:确保科研、扶贫等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过程可溯、结果可查”,从技术上杜绝了挪用与滥用,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 绿色金融与碳普惠:将个人的低碳行为量化并激励为可消费的“绿色人民币”,为“双碳”目标构建了市场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对内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通过可编程性将信任与规则内嵌于货币本身,催生出一个更智能、高效、透明且公平的“可编程经济”生态。
七、 对外循环:赋能人民币国际化,担当金融开放的“战略工具”
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发展模式,另一关键维度在于其与国际战略的紧密协同。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是典型的“双向促进但以内为本”。
· 工具与本体的辩证关系:必须清醒认识到,数字人民币是“器”,是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先进工具”;而人民币本身的国际地位(其背后的经济实力、金融市场深度与开放性)才是“本”。技术优势无法替代货币信用的根本。
· “加速器”与“润滑剂”的战略定位:
· 降低跨境成本:数字人民币为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更高效、低成本的支付清算通道,尤其是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这一关键环节上,能发挥独特优势。
· 突破传统路径:其技术特性有助于绕过部分西方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减少对SWIFT等体系的依赖,增强中国金融的自主性与安全性。
· “两条腿走路”的现实路径:
1. 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并引领如mBridge(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 等项目,旨在构建基于数字货币的新一代跨国支付清算网络,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2. 双边与特定场景突破:依托中资银行的全球网络,在“一带一路”、跨境电商等具体场景中由点及面地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务实落地。
八、 “内外双循环”模式的协同与挑战
数字人民币的“内外双循环”模式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 协同逻辑:“练好内功”是“走出去”的根基。一个在国内拥有繁荣应用生态、技术稳定可靠、用户基础庞大的数字货币,其跨境推广才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强大的内循环生态,为外循环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地”和“示范样板”。
· 核心挑战:
· 技术治理:需平衡智能合约的灵活性与金融监管的稳定性。
· 隐私与合规:需在“可控匿名”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合规要求间找到平衡点。
· 生态互联:需打破各机构、各场景的壁垒,实现真正的跨生态互联互通。
· 国际接受度:最终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开放与人民币信用的全球建立。
九、 终极目标:筑牢“强货币”的科技基石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最终出口是服务于国家最核心的金融利益——打造并维持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大主权货币。
1. 对内筑牢根基:通过科技金融壮大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实体经济,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金融科技(尤其是数字货币)构建起一个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的国内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是货币保持内部稳定和信用的“压舱石”。
2. 对外提升竞争力:一个技术先进的金融体系能够显著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货币的国际化使用体验。数字人民币作为“先进工具”,若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在跨境贸易、特别是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中取得突破,将能作为“加速器”,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抢占数字金融战略制高点:尤其要将数字货币的发展置于核心战略位置。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场景创新与生态建设,并将其主权信用优势与全球化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同时,密切跟进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理论与实践,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数字人民币通过香港这一“超级联络人”,将国内可编程经济生态与全球金融网络对接,其意义已超越技术范畴——它是一场关于货币主权、结算规则与数字治理权的深层变革。未来五年,随着离岸资金池的壮大与国际标准的普及,数字人民币有望与美元、欧元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最终实现“数字丝绸之路”与金融强国的战略愿景。
结语:数字人民币的全球化新叙事:从“货币数字化”到“规则重构
数字人民币的终极价值,远超越支付工具的便捷性。它通过对内嵌入产业核心,构建智能可信的价值互联网;对外赋能国家战略,重塑全球金融规则。当货币在“内外双循环”中变得“有思想、会流动”,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更高效、公平、韧性的经济新纪元。
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发展模式,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通过对内嵌入产业核心,构建智能、可信的价值互联网;对外赋能国家战略,重塑全球金融格局。这枚来自数字时代的“新元宝”,其终极价值在于它不仅是“钱的数字化”,更是“基于数字化的新经济规则与生态”的构建者,这场由“钱”引发的全面变革,正在重新书写未来经济的源代码。
[作者简介]
李健,金融博士,金融数字化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场景创新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大数据与产业化发展智库课题组负责人/跨填数字金融供应链结算科技场景创新专家/数字金融生态战略专家,第二金融:服务资产货币化交易(ABST)创始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基地研究员、数字人民币场景金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创业导师、上合组织国际结算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首席高级顾问、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与首席金融架构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