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高峰

北宋交子飘香千年,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启航,三种货币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共同指向一个金融强国的未来。
货币的演进史,是人类对效率与信任永恒求索的缩影。从贝币到青铜铸币,从唐宋交子到现代纸币,每一次形态变迁都折射出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的共振。
当北宋交子以楮纸替代铁钱,破解“千文钱重百斤”的流通困局时,它不仅是材料的革新,更是信用货币的雏形。

一千年后,当香港在2025年实施《稳定币条例》,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揭牌,北京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成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乎货币主权与数字治理权的世纪博弈。
01 千年回响:交子与稳定币的货币演进逻辑
货币形态的每次蜕变,都在重塑权力格局。贝币时代依赖物物交换的信任,金属货币时代依靠中央集权背书,纸币时代依托国家信用强制,而数字货币时代则依赖分布式共识。
北宋交子的诞生,源于铁钱携带不便的痛点,更是宋代“商业革命”的必然产物。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揭示了宋代从传统农耕到商业社会的转型。当时的四川,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商税占比高达20%,成为交子诞生的温床。
现代稳定币的兴起,同样源于传统跨境支付效率低下的痛点。传统SWIFT系统需要3-5天,手续费高昂,而稳定币实现了秒级结算,成本降至传统支付的十分之一。在阿根廷等通胀高企国家,民众已将40%储蓄转为USDT,将其视为对抗本币贬值的“后防线”。
交子与稳定币均经历了从私人发行到监管介入的过程。交子从“私交子”到“官交子”的演变,与稳定币从早期USDT到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监管框架,遵循着相同的货币治理逻辑。
数字人民币的定位:国家信用的数字化延伸
· 数字人民币(e-CNY)并非简单复制稳定币,而是以国家主权信用为基石,兼具“支付即结算”、可编程性等特性,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生态的桥梁。
· 与交子的“官营化”路径不同,数字人民币从诞生即由央行主导,但通过“双层运营体系”吸纳商业银行与科技企业参与,平衡创新与风控。
02 数字人民币:从技术优势到制度创新的跨越
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成立,并推出三大业务平台——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数字人民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底层技术架构。通过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深度融合,数字人民币实现了跨境支付的实时清算与可编程交易,将交易时间从传统模式的3至5天缩短至秒级。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的成功验证,已经证明这一技术的颠覆性潜力。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设立,正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的关键一步。通过统一标准接口与跨境清算规则,数字人民币有望成为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桥梁”,推动形成“去中介化”的新型跨境支付网络。这与交子从私人铺户向益州交子务的演进,体现了相同的制度创新逻辑。
数字人民币不同于传统稳定币的定位,它从诞生就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特性,避免了稳定币面临的储备透明性质疑和挤兑风险。同时,通过“可控匿名”等特性,数字人民币在保护隐私与防范非法交易之间取得了平衡。
03 对抗美元霸权:数字人民币的突围战略
在全球金融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的创新已成为中国突破美元霸权、构建新型贸易生态的战略武器。
当前,美元稳定币正形成“美元-稳定币-美债”的闭环。USDT发行方持有超800亿美元美债,成为全球第七大美债持有者。在高通胀国家,稳定币正演变为新型“美元化”形式,逐步替代当地货币,进一步巩固美元地位。
为打破这一格局,数字人民币积极拓展跨境应用场景。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四方新型易货贸易跨境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通过整合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及多边合作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结算规则。
1. 跨境场景创新:从大宗贸易到港口金融
· 大宗商品结算:数字人民币已在原油、铁矿石、液化天然气(LNG)等领域实现跨境结算,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提单与支付联动”,将交易周期从3-5天缩短至秒级。
· 港口+口岸场景:宁波保税区推出的 “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结算系统” ,通过锚定一篮子货币(类似SDR),整合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为跨境贸易提供美元之外的替代方案。试点数据显示,结算成本降低60%,效率提升80%。
2. 对抗美元霸权的路径
·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香港《稳定币条例》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行,与数字人民币形成“官方+市场”双轨体系,削弱美元在数字资产领域99%的垄断占比。
· 多边合作机制:依托mBridge(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与BIS(国际清算银行)项目,中国联合泰国、阿联酋等30余国,构建绕过美元清算层的跨境支付网络。
这一系统直击当前外贸企业的三大痛点:美元结算风险敞口、跨境支付效率低下、贸易融资成本高企。据试点数据,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可使结算周期缩短至4小时,成本降低60%以上。
截至2025年3月,已有17个“一带一路”国家接入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网络,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占比提升至24%,较2020年增长9个百分点。
04 金融强国蓝图:“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布局
在“十五五”规划的历史起点,中国正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十五五”时期科技金融体系需实现三重突破:政策层面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支持框架;
市场层面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上市融资”的融资工具矩阵;
生态层面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融资服务从“经验审批”向 “数据驱动” 转型。
数字人民币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深度融合,数字人民币可实现交易全流程自动化合规校验与穿透式监管,有效防范虚构交易、重复抵押等风险。这将大幅提升金融体系透明度,优化社会资本配置效率。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即从追求资产规模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提升社会资本分配效率的内涵式发展。数字人民币通过其可编程特性,为资本精准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提供了技术可能。
05 多元协同: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
数字人民币的成功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在政府层面,需要推动国际标准制定,联合CPMI制定数字货币跨境结算规则,主导ISO/TC68金融国际标准修订。
在金融机构层面,商业银行需加速技术基建,推广多边数字货币桥,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基于特别提货权SDRC的“数币+期权”组合工具,对冲汇率与政策风险。同时,构建风控中台,利用AI分析跨境资金流,实时监测异常交易。
对外贸企业而言,应采纳混合结算策略:对美元依赖度高的市场保留传统结算通道,对新兴市场优先使用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同时,参与数字人民币场景共建,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行业定制化智能合约。
香港在这一生态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港币发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币”机制——三家发钞行必须以1:7.8的汇率向金管局缴纳美元,才能发行港币。
这为香港理解和监管稳定币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和人才基础。香港近期通过的《稳定币条例草案》,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司法管辖区。其“价值锚定监管”原则扩展了监管辐射范围,严格的牌照制度提升了投资者保护能力。
06 未来展望:货币权力的重构与金融强国之路
从1024年北宋交子务设立,到2025年香港《稳定角币条例》生效,跨越了1001年。这场千年货币实验正在数字时代迎来新篇章。
未来五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关键目标在于:将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从3.5%提升至12%,形成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格局;
为外贸企业节省超3000亿元/年的跨境交易成本;建立覆盖50国的数字贸易联盟,重塑WTO框架下的新型贸易规则。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数字人民币在技术安全、国际信任、制度协调三大瓶颈上取得突破。
这需要建立量子加密防护体系,防范针对区块链的51%攻击;通过第三方审计增强透明度;推动G20框架下的政策协调。
从更宏观视角看,货币权力的博弈本质上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所指出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
1. 中央政府:制度创新与标准制定
· 规则话语权:参与ISO、CPMI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则成为全球通用接口。
· 财政货币协同:借鉴南宋“称提之术”,通过国债、绿色金融工具回收流动性,防范数字货币超发风险。
2. 地方政府与产业落地:场景化创新
· 港口枢纽升级:在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天津港、白云机场,上海航空港等场景,推广“电子提单+数字人民币结算”模式,实现货物通关与资金清算同步。
· 边境口岸普惠金融:新疆边境口岸,云南、广西边贸区采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解决小额贸易汇率损耗问题,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3. 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生态共建
· 银行角色重构:从传统支付中介转向数字资产托管方,发行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开发“数字债券”“RWA(实物资产代币化)”产品。
· 企业降本增效:外贸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贸易条款,减少信用证成本。
其更深层意义在于通过构建“多边合作、多方共赢”的数字货币生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演进。
07未来展望:从货币革命到金融治理现代化
1. 技术突破与风险防控
· 加快量子加密、隐私计算技术在数字人民币中的应用,防范51%攻击与数据泄露。
·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AI平台”,实时追踪稳定币储备资产与异常交易。
2. 国际竞争与协同
· 香港需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成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行中心,与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形成“沪港双核”。
· 通过金砖组织、东盟等多边机制,推广SDRC类篮子货币结算,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3.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价值:物流与金融的标准化融合
1). 供应链金融标准化
· 期货市场与数字人民币交割系统联动,将大宗商品仓单、物流数据上链,形成全国统一的“数字仓单认证体系”,破解跨区域融资难题。
· 例如,浙江自贸区通过“数字仓单+数字人民币质押”,使钢材、橡胶等动产融资效率提升50%。
2). 物流与支付一体化
· 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支付”,可嵌入全国统一物流体系,实现运费自动结算、海关关税实时扣划,消除跨省贸易壁垒。
· 数据显示,标准化数字结算可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从14.7%降至10%以下。
结语:
从交子到数字人民币,货币形态虽跨越千年,但其核心始终是效率、信用与治理的平衡。在“十五五”金融强国战略下,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协同创新,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重塑全球金融秩序、保障国家货币主权的关键一役。唯有以史为鉴、以标准立基、以开放促融合,方能在数字文明时代赢得主动。
金融的未来正悄然书写。在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北京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工程师们调试着跨境支付系统;在香港,合规稳定币项目正在新规下筹备落地;在宁波保税区,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金融结算系统正在处理又一笔大宗商品跨境交易。
千年前的益州交子务,用一纸楮券开启了信用货币的先行实验。千年后的今天,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正并行于一条通向金融强国的新征程。
货币的形态仍将不断演变,但对效率与信任的求索,始终是贯穿千年货币史的不变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