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脑

2025全球稳定币博弈:美元扩张、人民币主权反击与香港破局


作者:李健


稳定币市场在2025年迎来历史性转折点,其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年交易额高达7.3万亿美元,甚至超越Visa和万事达卡交易总和。这一曾被视为边缘创新的金融工具,正在重构全球资金流动的底层逻辑。当Solana区块链上的稳定币转账费用降至0.00025美元,到账时间从传统跨境支付的5天缩短至几分钟时,一场静默的金融革命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场革命触及主权货币核心利益,引发各国监管围堵与技术反制,更催生了香港这一独特“实验场”的破局尝试。


美元化扩张:全球金融体系的新现实


美元稳定币已构建起一个精密而强大的全球收割闭环。当前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其中80%的储备资金流向美国国债,使稳定币发行商集体成为美债前20大持有者。这一机制巧妙地将全球资金转化为美国债务的消化渠道——当美联储通过印钞或美元贬值实施货币操作时,实质上形成了对全球资产的系统性收割。


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呈现三大特征:

跨境支付替代:39%的用户将其用于跨境支付,20%用于工资发放,甚至阿联酋房地产交易已接受USDT结算。这种便捷性正逐步蚕食各国货币主权,尤其在新兴市场形成“数字美元化”浪潮。

 新兴市场储蓄转移:在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亚等高通胀国家,民众通过稳定币将本地银行存款转化为美元资产。阿根廷加密应用程序资产管理规模已达4.17亿美元,占该国M1货币供应量的1.1%,且持续增长。用户无需银行账户,通过公链钱包即可持有美元资产,规避本币年通胀率超40%的贬值风险。

 技术架构脱离监管:资金脱离传统银行体系,在发行机构的私有区块链上自由流通,导致监管机构难以获取交易数据,反洗钱规则形同虚设。这种“黑箱操作”特性引发多国金融安全担忧。


然而这一扩张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若新兴市场放任美元稳定币自由流通,将导致资本外逃与货币主权丧失;若全面禁止,又面临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机遇损失。阿根廷加密应用Lemoncash的市场份额已达30%,仅次于币安的34%,成为当地居民储蓄的重要选择。这种结构性困境迫使各国加速寻求应对方案。


监管拉锯:主权国家的多维反击


面对稳定币的美元化浪潮,全球监管版图呈现碎片化响应,形成三种差异化策略:

2.1 美国:制度性收编与美元绑定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及《STABLE法案》构建了全球最严密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其核心设计直指巩固美元霸权:

 发行权垄断:仅允许联邦特许银行、持牌非银机构及合规州级实体发行稳定币,科技公司需满足额外限制,加密原生公司必须与银行合作或获取牌照

 资产储备控制:强制要求100%储备资产为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禁止持有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风险资产,确保资金流向美债市场

 全球标准输出:与欧盟MiCA条例形成协同,要求境外发行人满足美国同等监管标准,封杀“监管洼地”


特朗普政府已将美元稳定币提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初签署行政令支持其发展,USD1稳定币规模在一个月内突破2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部长公开表示,这是“支持美债持续需求”的手段。


2.2 欧盟:欧元保护主义

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构建防御性壁垒:

 交易上限设置:限制非欧元稳定币单日交易额不得超过10亿欧元,防止其主导支付市场

 储备资产约束:要求稳定币发行商持有60%以上欧元区国债,增加美元稳定币合规成本

 发行主体准入:仅允许在欧盟境内设立法人实体的机构发行稳定币,排除离岸机构


2.3 新兴市场:资本管制与技术反制

面临资本外逃风险的国家采取更激进措施:

中国:构建“在岸-离岸隔离运行”机制,以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抵押发行数字离岸人民币,通过CIPS系统实现全流程监管

尼日利亚:禁止本地银行处理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但未能阻止P2P稳定币转移

阿根廷:实施外汇管制(Cepo Cambiario),但稳定币绕过限制成为美元获取渠道


2025年主要经济体稳定币监管策略比较


地区
核心法案
发行限制
储备要求
跨境管控
美国
 GENIUS/STABLE法案
仅持牌机构
100%现金/短期美债
全球标准输出
欧盟
MiCA法规
欧盟境内实体
>60%欧元区国债
非欧元稳定币限额
 中国
离岸人民币机制
央行主导
外汇储备抵押
在岸-离岸隔离
 新兴市场
资本管制政策
限制交易所
无明确框架
P2P交易监控


监管的核心矛盾在于:过度管控将扼杀技术创新与支付效率,放任自流则危及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这一拉锯战在2025年进入白热化阶段,而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正探索第三条道路。


CBDC替代:官方数字货币的正面战场

各国央行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抵御稳定币冲击,在跨境支付领域形成正面竞争:


3.1 中国:数字人民币的体系化突破

中国选择“双轨并行”战略:数字人民币主攻政府间结算,已在26个国家试点;离岸稳定币专注跨境支付,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中小额贸易。其技术突破体现在:

 速度革命:在香港与阿布扎比测试中,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付款,资金不再经过6家中介银行,实现7秒到账,手续费下降98%

 跨境闭环:在RCEP区域人民币结算占比超过40%,马来西亚、新加坡等6国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泰国完成首笔数字人民币石油结算

 场景融合:上海地铁全线支持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及国际银行卡支付,外籍旅客无需开户换汇即可“拍卡进站”


3.2 多国协作平台:mBridge的降维打击

由多国央行联合建设的“数字货币桥”(mBridge)实现突破性进展:

 成本削减:参与企业跨境支付成本平均降低50%-70%,尤其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成效显著

 多币种互兑:支持人民币、迪拉姆、泰铢等货币实时兑换,避开美元中介环节

 监管穿透:所有交易纳入央行清算系统,实现全流程监控,杜绝“黑箱操作”


3.3 石油国家:能源结算的货币转换

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石油美元国家加速布局:

 石油数字结算:阿联酋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石油交易,沙特测试石油贸易的CBDC结算

 区域联盟:中东六国接入CIPS系统,构建能源-数字货币直连通道


CBDC与稳定币的关系呈现“竞合并存”特征:在政府间大额结算领域,CBDC凭借主权背书占据优势;而在中小企业跨境支付和个人汇款场景,稳定币仍保持灵活性和效率优势。两者在技术架构上也出现融合迹象——蚂蚁国际正构建多资产合规基础设施,计划同时托管CBDC、受监管稳定币及代币化银行存款。


香港变量:人民币稳定币的破局实验

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和金融自由优势,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核心试验场:


4.1 制度创新:《稳定币条例》的战略意义

香港立法会于2025年5月21日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该条例的突破性在于:

 发行牌照化:为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人设立发牌制度,要求100%法币储备,禁止匿名交易及杠杆操作

 多币种兼容:允许发行人选择不同法定货币作为锚定资产,首批试点涵盖离岸人民币、港元和美元稳定币

 沙盒机制:金管局“沙盒”计划吸引跨境电商、科技公司、银行及电讯服务商参与,测试实际应用场景


4.2 数字离岸人民币:中国破局的关键路径

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国的道路——构建独立的数字离岸人民币发行机制:

 发行机制:设立离岸人民币央行,以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年贸易盈余(2024年超6000亿美元)作为抵押物,通过CIPS系统实现交易全追溯

 流动性调控:2025年6月,央行在香港发行300亿元离岸央票回收流动性,2022-2024年间香港离岸人民币央票余额从800亿元增至1400亿元,成为精准调控工具

 功能拓展:金管局推动RTGS系统与区块链融合,分三步实现:2025年用于大湾区贸易结算;2026年接入RCEP国家;2028年探索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


4.3 跨境支付通:民生金融的突破

2025年6月上线的“跨境支付通”形成人民币与港币的双向通道:

 效率革命:深圳居民向香港汇款仅需手机号和姓名,实现秒级到账,省去购汇、等待流程

 规模验证:福建试点首月完成交易2506笔,金额834.25万元,其中南向交易(内地汇港)占比91%,主要用于留学、旅游等民生场景

 监管协同:参与银行建立风控模型,落实反洗钱要求,为数字人民币跨境构建合规模板


香港的实践不仅是技术试验场,更是数字人民币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如何与全球数字资产生态共存、竞争乃至融合的“压力测试”。


技术底层:稳定币的二次进化

稳定币正从简单支付工具向复杂金融操作系统演进,技术突破集中在三个方向:


5.1 动态储备机制

 算法调控:如DAI引入实时抵押率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波动自动调节抵押品要求

 收益分层:新模型允许部分储备投资于RWA(真实世界资产),但设置优先级赎回结构


5.2 RWA融合创新

稳定币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开辟新场景:

 能源收益权代币化:东南亚电站未来收益锚定稳定币发行,投资者分享电费收益

 供应链金融:结合订单数据发行贸易稳定币,优化中小企业现金流

 企业融资工具:代币化商业票据与稳定币结合,实现链上发行、交易、结算闭环


 5.3 DeFi收益引擎

去中心化金融成为稳定币增长核心驱动力:

 结构性高收益:Aave、Compound等协议提供5%-10%的美元收益,远超传统储蓄

 套利机制:当加密资产暴跌时,稳定币提供避险出口,套利者通过USDT/USD价差获利

 资本迁徙效应:Galaxy Digital预测2030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新兴市场存款转移


稳定币技术演进三大方向的应用前景


技术方向
代表案例
核心创新
经济效应
动态储备
DAI 2.0
抵押率实时调控
降低系统性风险
RWA融合
东南亚电站代币
收益权锚定发行
实体资产上链
DeFi收益
Aave V4
链上利率市场
美元资本迁徙

技术进化使稳定币超越支付工具范畴,成为链上金融操作系统。当蚂蚁国际宣布整合USDC到其全球区块链平台时,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边界正彻底重构。


静默革命的未来支点

2025年成为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迈入主流合规的拐点。这场静默革命正在三个层面重塑全球金融:


支付网络重构:当“跨境支付通”实现秒级汇款,传统SWIFT的3-5天结算模式面临淘汰。稳定币以0.00025美元成本、分钟级速度重建跨境支付体验。

货币主权再定义:新兴市场面临两难抉择——接受美元稳定币侵蚀本币主权,或拥抱CBDC构建自主体系。香港的第三条道路证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能成为“去美元化”的技术支点。

金融权力迁移:花旗报告揭示关键趋势:非美稳定币的相对增长将成为去美元化的核心指标。当数字人民币在RCEP区域结算占比超40%,而蚂蚁国际推动USDC整合,未来货币格局注定是多极化的。


稳定币不是终点,而是撬动金融未来的支点。它既挑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瓶颈,也考验着主权国家的监管智慧。在美元稳定币占据90%市场份额的今天,香港沙盒中的人民币稳定币实验,中国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突破,以及DeFi中孕育的链上金融新范式,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货币未来的图景——没有单一霸权,只有技术赋能下的共生体系。


这场革命没有比特币般的剧烈波动,却以更深入、温和而具渗透力的方式,重塑着我们习以为常的金融本质。当未来的某一天,你在上海用数字人民币刷卡乘车,在东南亚以稳定币结算贸易订单,或通过DeFi协议获取美元收益时,背后正是这场“静默革命”的全面胜利。



















【责任编辑:欧阳雪】

郭大成:从云计算到星计算的宇观经济学实践演进

在数字经济向宇宙尺度拓展的进程中,算力部署形态的迭代深刻重塑着经济运行的空间逻辑与资源配置规则。云计算以集中式资源池化模式完成了地面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重构,而星计算通过将算力部署延伸至近地轨道乃至深空,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不仅实现了技术范式的跨越,更催生了宇观经济学的实践探索。这种以太空为新维度、以全域算力协同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正在突破地球局限的资源约束,重构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格局,成为数字经济

数字人民币的全球化新征程:以香港为支点构建强货币生态体系

从“技术赋能”到“制度优势”的跨境金融革命。货币形态革命与全球金融格局重塑货币的形态,从贝壳、铜钱、元宝,到纸币、移动支付,其每一次演进都绝非简单的形态变化,而是深刻重塑社会经济活动与产业生态的底层力量。今天,我们正站在第四次货币形态革命的潮头:法定数字货币。作为这场革命的引领者,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绝非纸质货币的简单数字化,其与场景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产品应用创新,正在悄

数字人民币定价货权与物流:构建金融结算新体系的全球战略布局

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择的是一条以国家主权信用为基石、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独特路径。在全球资本于虚拟的RWA(现实世界资产)与私营稳定币中狂欢之时,中国正悄然落子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棋盘。这并非拒绝创新,而是由国家意志主导的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维革命。其核心路径,已从审慎的“防御”转向了前瞻性的“建构”——通过锚定数字人民币的法定地位,深度融合贸易实体+物流枢纽,打造一套

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征程:构建未来金融新秩序的"中国方案"与战略纵深

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全球金融秩序构建权的战略角逐。它沿着“区域合作-生态构建-标准输出”的路径稳步推进,其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兼具支付便利性与资产吸引力的全球核心货币。货币的形态,始终与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频共振。当全球经济步入深度数字化时代,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央行数字货币(CBDC)

如何构建支撑千万级PB数据的脑机接口超大型数据库

本项目拟建设一个跨地域、超大规模、智能融合的千万级PB数据库系统,旨在为沿线国家提供统一、开放、安全的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人工智能训练、脑机接口研究、区块链应用与Web3.0生态构建,推动数字治理、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构建法币信用与货权信用双支撑的数字金融新范式,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重塑稳定币信任基石

解析3e-DCEP+FT账户+SDRC模式创新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并规避脱锚风险。从"算法信任危机"到"法律-算法共同体"算法定义的规则与法律承载的责任,正在数字金融前沿走向深度的融合,这或许是稳定币未来的真正方向。USDe稳定币在2025年10月的脱锚事件引发了一场“算法信任危机”,单日暴跌34%,导致全球加密市场近190亿美元爆仓。

从美元霸权到新产能锚:论中国创新发展模式的价值重构与全球意义

美元体系的运行逻辑与历史性困境美元作为全球核心货币,构建了以美国国债为信用背书的债务型体系。其霸权依赖三个支柱:石油美元结算机制、全球产能锚定和军事-金融复合体。通过周期性加息降息,美国完成对全球财富的“收割循环”——美元贬值稀释债务,升值吸引资本回流,从而控制资源流向。然而,这一体系的根本前提是美元必须锚定全球核心产能。过去三十年,中国通过制造业升级重塑全球供应链:从“旧三

如何构建万亿级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群 - 长三角脑机接口科技城规划方案

构建一个以脑机接口(BCI)技术为核心,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临床应用和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项目将借鉴G60科创走廊的成功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合长三角地区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一个世界级的脑机接口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群

数字人民币的金融创新价值与未来展望

构建宏观进阶与微观定向场景贸易金融产业生态集成协同运营服务的新货币生态。随着数字人民币(e-CNY)试点范围的持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化,其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正在重塑中国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穆长春所长所提出的发展路径,不仅关乎技术演进与制度优化,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范式——通过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协同发展,数字人民币正逐步展现出其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深远价值,并为全球数字货币实践提供“中国方案”。

突破与重构:论“3e-DCEP+FT账户+SDRC特别提货权”跨境数字金融结算科技模式的创新价值与战略意义

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度演变与数字技术革命交叠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结算体系长期存在的美元依赖、效率瓶颈与地缘政治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本人所主持的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开发的【3e:DCEP+FT账户+SDRC特别提货权】中国数字注册货票金融产品工具系统及其双轨结算场景应用模式,正是一项直面这些核心痛点、旨在破旧立新的系统性金融工程解决方案。它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创新,更

“人工智能+”掀起价值体系革命 | 吴子敬:从劳动为纲到思想为王

当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的泥板上发现人类最早的文字时,他们意识到,那不仅是符号的诞生,更是“文明锚点”的建立——人类从此得以突破口语的时空限制,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今天,当人工智能(AI)以每秒亿亿次的算力解析人类文明的全部典籍,以生成式智能重构知识的生产逻辑,以自主进化能力突破“工具”的本质边界时,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比文字发明、蒸汽机诞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这不是技术的迭代,而是文明价值体

破局美元霸权:中国多层次战略与“数字特别提货权DCEP/SDRC”场景金融应用创新崛起

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层矛盾,源于一种结构性不公:美元霸权。它远不止是货币的主导地位,更是一种美国得以向全球转嫁国内政策成本、获取超额收益并行使“嚣张特权”的地缘政治权力。其三大支柱——政策自主性丧失(他国货币政策被迫跟随美联储)、嚣张特权(无限度制裁与长臂管辖)与汇率风险(全球资产承受美元波动),共同构筑了当今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困境。面对这一格局,中国的应对策略绝非单一维度的对抗,而是展现出

跨境融资革命:香港稳定币+宁波港跨境数字人民币金融结算枢纽重塑中小企业出海之路

当浙江一家光伏企业通过香港RWA平台,用美元稳定币代币化电站资产,72小时内获得中东主权基金2000万美元注资时,一场跨境金融革命已悄然降临。香港的稳定币政策与RWA沙盒,正联手宁波创新的“3e跨境贸易金融数字结算科技枢纽”,构建起一条贯通全球资本与内地中小企业的“数字金融丝绸之路”。一、香港稳定币沙盒:打开中小企业全球融资新通道香港金管局的RWA沙盒以四大试验田精准对接企业痛点: 绿色

中美数字货币博弈:战略差异与未来竞争格局演绎趋势

在全球数字金融转型的关键期,中美两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战略分化。现通过系统分析两国发展现状、核心竞争维度和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向的影响,揭示数字货币博弈背后的深层地缘政治逻辑,并为中国央行层面构建数字金融竞争优势提供战略建议。一、中美数字货币发展路径比较1.中国模式: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制度特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掌握核心发行权技术优势:e-CNY

探路全球数字贸易新引擎:数字人民币重塑跨境结算新版图

在百年变局与中美贸易关税战交织的当下,全球贸易格局深度重塑,金融科技正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变量。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值此关键时期,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创新构建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科技综合服务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与贸易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可

稳定币:效率与安全的“走钢丝”,如何成为数字经济的真基石?

加密世界波涛汹涌,比特币动辄腰斩,投资者晕头转向。这时,稳定币如一座数字孤岛,凭借“1美元=1稳定币”的锚定承诺,成为加密资产中的避风港。但这座孤岛是否真的坚不可摧?稳定币的崛起,既是金融科技浪潮下技术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全球支付体系与资产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真实映照。作为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稳定属性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以智能合约为骨架、锚定机制为核心,在解决加密资产价格波动难题的同时,也为跨

人民币稳定币:数字时代撬动全球货币格局的“双轨”创新

当下全球跨境贸易结算依然面临效率瓶颈与信任成本高企,传统体系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拓展的庞大需求。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金融体系的今天,中国正以极具战略眼光的创新工具组合,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全新路径。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层次、互补协同的数字货币体系,通过“境内e-CNY+离岸稳定币+全球币”的立体架构,在未来的全球稳定币格局中争取

郭新生:宇宙经济脑的大成智慧

当钱学森在病榻上摩挲着那本泛黄的《工程控制论》时,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目光或许早已穿透了大气层。他毕生探索的"大成智慧",不仅是一种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思维范式,更像是为中华民族埋下的一颗文明种子

南沙金融30条破局:DCEP+SDRC双轨结算重构全球贸易新秩序

当关税壁垒与美元结算成为国际贸易的“双绞索”,一种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四方易货系统,正在广州南沙悄然重构全球贸易规则。在“南沙金融30条”的政策东风下,广州新型易货贸易跨境数字金融结算平台以“白名单机制+四方架构+DCEP/SDRC+FT帐户结算”的创新模式横空出世。这一系统不仅破解了传统跨境贸易的深层梗阻,更成为南沙打造“面向世界的金融开放枢纽”的关键支点。

郭新生:稳定币如何激发全球货币新博弈?

当比特币的疯狂涨落让投资者心惊肉跳时,稳定币正像金融界的"双面间谍",一边打着"价值锚定"的旗号游走于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之间,一边悄然改写着全球货币版图。这场看似平静的数字革命背后,中美两大经济体正展开无声博弈,而整个世界都被卷入这场充满机遇与危机的浪潮之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