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6日楚雄讯(王东琴 通讯员 杨继渊张丽)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演绎着一场从“安居”到“乐居”的深刻变革。作为楚雄州第二大异地扶贫集中安置区,这里聚居着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343户1881名各族群众,其中彝族、汉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等多民族交融共居。近年来,该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打造“幸福里”基层治理模式,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

红土田社区将“幸福里”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系统工程,通过党总支统揽全局,构建组织引领、网格支撑、物业协同、服务供给“四位一体”治理架构。社区精心划分四级网格体系,以镇挂点领导为“网心”,楼栋长为“网线”,组建就业服务、特殊群体关爱等志愿队伍,推动治理触角直达每户居民。同步创新“红色物业”模式,形成社区、物业、居民联动机制,让傣族绣娘与苗族果农在共治中加深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社区,一幅民生画卷徐徐展开:新建幼儿园与红土田小学仅百米之遥,彻底化解搬迁家庭“上学难”;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两名村医,残疾人康复室器材齐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幸福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阶梯收费(60-69岁6元/餐,80岁以上仅2元/餐),成为留守老人社交新据点。81岁的吴真老人动情道:“子孙在外打工也安心,这里就是我的幸福港湾!”建成彝绣扶贫工厂辐射带动全县2000余名绣娘,固定绣娘年增收达3万元;就业服务站联动企业开展招聘会,2024年转移就业829人次,公益岗位安置25人,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

社区以“赶集式服务”激活治理,实现从“生存”到“生长”的蜕变:联合县妇联开展彝绣、家政等培训136人次,促成850人稳定就业;图书室、儿童之家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傣族剪纸与彝族歌谣在社区共融;依托“幸福超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破解“买菜难”“用工荒”双重困境,居民感慨:“有一种幸福叫赶集!”
如今的红土田,多民族共居共乐的图景日益生动:傈僳族老人与傣族孩童共进午餐,苗族绣娘在扶贫车间传授技艺,汉族商户在“幸福超市”热情吆喝……这座用党建红线编织的“幸福里”,正成为边疆地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鲜活注脚。正如社区党总支书记所言:“当各族群众主动说‘我们社区’时,‘幸福里’才真正有了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