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李健 伍发平 胡继晔
在全球数字贸易浪潮中,跨境电商正从单纯的商品交易渠道,升级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转变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进程,而是一个涵盖区域市场、产品品类、平台生态和长期演进的多维价值体系,正在重塑国际货币格局。

宁波保税区内,一场围绕跨境结算的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通过区块链、数字货币等组合创新,正逐步改写中国传统外贸的底层逻辑。“通过宁波银行办理的货币桥跨境支付,款项到账速度超预期,且无传统汇款中间行清算费用,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一家宁波外贸企业主如此评价。在传统跨境贸易中,企业需准备合同、发票、报关单等大量资料,银行审核时间长,而现在成为跨境贸易结算优质企业后,享受“免审单”红利,实现跨境资金结算“秒申请、分钟办”。
这一幕正是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创新的缩影。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入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宁波正在构建一套全新的跨境贸易结算体系,为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实践样板。
一、区域渗透:梯度推进的市場策略
新兴市场突破已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亮点。在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等“全球南方”经济体,现实需求正驱动人民币结算快速普及。非洲国家因当地美元储备不足而主动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现象,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深处的变革动力。
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在非洲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已达7.5%,较五年前提升近6个百分点。这种突破不仅来自于市场需求,更得益于制度与基建的协同推进。
RCEP为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制度接口,而中越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则从技术层面显著降低了人民币的交易成本。这种“政策+基建”的双轮驱动,为人民币在新兴市场的普及创造了理想条件。
发达国家渗透则呈现出不同路径。在欧美市场,美元、欧元的路径依赖构成了天然屏障,但中国电商平台的崛起正在开辟新的突破口。当SHEIN、TikTok Shop等平台在欧美市场建立起竞争优势时,它们便获得了影响结算货币选择的“链主权力”。这种权力不是来自行政命令,而是源于市场地位和技术能力——平台通过数据、算法和供应链优势,为人民币结算创造了天然场景。
二、产品矩阵:分层推进的货币选择
不同品类的商品在人民币结算进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构成了一个分层推进的产品矩阵。
数字服务与高附加值产品处于引领位置。软件、云计算、数字内容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程度高、卖方议价权强的特点,成为人民币结算的天然先锋。这些产品通常依托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不易被替代,为企业选择结算货币提供了底气。
品牌消费品与电商零售组成中坚力量。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消费者洞察和供应链优化,帮助品牌商积累数据优势,从而在货币选择上获得更大主导权。同时,小额高频的交易特性对便捷、低成本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有天然需求,推动了人民币在零售层面的国际化。
传统中间品与大宗商品则代表着未来的攻坚方向。这类商品交易金额大,传统上严重依赖美元计价体系。其转向人民币结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货币桥等新型清算网络和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创新。
三、平台赋能:三维一体的生态构建
跨境电商平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展现出三个维度的赋能作用:
1)技术赋能降低使用门槛。平台通过集成先进支付技术,大幅提升了人民币结算的效率和体验。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将跨境支付时间从天级缩短至秒级,成本降低超过50%,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的核心痛点。
2)规则引导塑造用户习惯。平台可以通过界面设计、费率结构和结算规则,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人民币结算习惯。在“丝路电商”合作伙伴国家,平台将人民币结算设置为优先选项,创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
3)生态服务构建闭环体验。领先平台正致力于构建覆盖贸易全链条的数字化综合服务生态。陕西“通丝路”平台集成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报关报检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一键人民币”的便捷体验,极大增强了用户粘性。
四、演进路径:从货币功能到规则制定
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升级的过程,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路径:
1)货币功能层面,人民币正沿着“贸易结算-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路径稳步推进。初期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用于商品和服务清算;随着跨境电商生态完善,配套的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产生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需求,推动人民币向投资货币延伸;长期来看,当人民币在数字贸易生态中足够普及时,将逐步接近储备货币地位。
2)驱动机制层面,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早期依靠央行合作与政策推动,如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未来驱动力将更多来自市场自身:中国跨境电商的全球竞争力、数字人民币的技术先进性,以及基于数据的企业微观议价能力。
3)规则制定层面,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通过参与DEPA等数字贸易规则谈判,并输出“通丝路”等平台标准,中国正将人民币结算深层次嵌入未来全球数字贸易的底层架构。
五、价值重构:从交易工具到战略资产
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意义,在于完成了三个层面的价值重构:
1)重构货币竞争路径。传统货币国际化依赖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而人民币通过跨境电商找到了一条从实体贸易切入、由下至上的新路径。这条路径更贴近实体经济需求,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2)重构企业竞争维度。中国外贸企业正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升级至货币选择权竞争。这种升维竞争不仅提升了企业利润空间,更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
3)重构国家竞争优势。通过跨境电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推进,中国正将制造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货币优势、规则优势,为国家竞争优势注入新的内涵。
六、 前景展望:从货币结算到生态构建
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呈现出从浅层结算到深层生态的递进路径。
1)短期看,人民币主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清算。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提供“一键人民币”的便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提高人民币结算比例。
2)中期看,随着跨境电商生态完善,与之配套的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数据服务等都会产生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和支付需求,推动人民币向投资货币职能延伸。
3)长期看,当人民币在数字贸易生态中足够普及时,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会更倾向于将其纳入资产储备,从而逐步接近储备货币地位。
截至2025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图景,是实现从“贸易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民币跨境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境电商平台的全球扩张、以及中国企业定价权的提升,将共同构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七、 数字基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支撑
数字人民币跨境基础设施的突破性进展,为跨境电商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揭牌,标志着数字人民币从国内试点阶段进入国际运营新阶段。该中心负责建设并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基础设施与区块链基础设施。
作为中心核心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数币达”已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等跨境金融基础设施联通。这一联通既能为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提供低成本、快到账的结算服务,也能依托mBridge覆盖多司法辖区的监管协同机制,拓展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零售与批发业务中的应用。
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则着眼于“跨境用得通”的需求,通过完善跨链转接服务能力,推动不同领域区块链系统协同。这解决了链间割裂、数据孤岛等问题,提高数字人民币在多场景的应用效率。技术驱动效应逐步显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不仅是支付效率提升,更是结算模式的革新。
基于区块链的“物流、关务、资金流同步”使人民币支付指令与货物放行指令同步触发,降低违约风险,使人民币需求从“商品结算”扩展到“服务结算+数据结算”。
跨境电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将货币国际化深植于贸易创新之中,通过市场力量自然推动货币职能拓展。未来,随着数字货币桥项目扩围,跨境电商平台将拥有更完善的人民币结算通道。人民币国际化不再只是宏观政策目标,更是微观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自然结果。
跨境电商的成功,使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从传统的“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储备货币”顺序,升级为数字化生态的直接嵌入——每一次跨境交易,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节点。这一进程不仅关乎经济收益,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随着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引擎,人民币国际化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八、 四维架构:解析宁波跨境结算科技的组合创新模式

宁波的创新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在技术、货币、服务和规则四个层面同时发力,形成的组合式创新体系。
1)在技术层面,宁波依托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典型案例是兴业银行宁波分行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运费自动支付,显著降低人为干预风险。
2)货币层面,宁波创新性地锚定数字人民币的法定地位,结合“3e-DCEP+FT帐户+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注册货票/数字人民币特别信用证结算科技系统”形成混合结算单位,有效规避美元清算依赖。在中国与新加坡的新能源汽车贸易中,已实现直接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
3)服务层面,宁波构建了集成碳税计算、供应链金融、跨境征信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宁波自贸区实验室已在大宗商品领域实现人民币定价与数字货权交割。
4)规则层面,通过多边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建立新型清算网络,突破传统SWIFT体系限制。交通银行通过货币桥实现资本金1.36亿元秒级到账,效率远超传统跨境支付。
这一四维架构直击当前外贸企业三大痛点:美元结算风险敞口、跨境支付效率低下、贸易融资成本高企。试点数据显示,该体系可使结算周期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4小时,成本降低60%以上。
九、 模式创新赋能:跨境电商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宁波实践
宁波的创新模式为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现实路径,从三个方面形成了有效赋能。
1)提升企业计价货币话语权——在宁波片区,通过跨境电商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中国外贸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截至2025年8月,宁波片区已累计办理试点业务28.7万笔,金额达1065亿美元,业务规模领跑全国首批4个试点区域。
2)大幅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宁波银行落地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通过区块链点对点直连交易,使跨境支付结算时间从传统模式的3-5天缩短至最快7秒,中间费用显著降低,汇款成本预计降低近50%。
3)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支撑——宁波片区通过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允许跨国公司境内外成员企业统一归集资金额度。仅2025年1月至8月,宁波片区跨国企业就累计办理跨境资金调剂21笔共4.96亿美元,节约成本约900万元。
宁波的创新实践表明,跨境电商不仅是一种贸易新业态,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数字化平台,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计价货币选择主动权,而数字人民币的引入则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
结语:走向深度融合的未来
未来,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进一步全球化布局和数字人民币技术的持续突破,人民币有望在数字贸易时代构建起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跨境电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将货币国际化深植于贸易创新之中,通过市场力量自然推动货币职能拓展。
这一进程不仅关乎经济收益,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随着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引擎,人民币国际化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宁波的探索证明,跨境电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构想。通过数字人民币、区块链等技术的组合创新,一套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的跨境结算新体系正在形成。
随着货币桥项目从试点走向常态化,以及更多企业加入“本币优先”的跨境结算网络,宁波模式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中国在“美国关税铁幕”中开辟出一条伟大复兴的数字丝绸之路。
未来,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进一步全球化布局和数字人民币技术的持续突破,人民币有望在数字贸易时代构建起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