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
中经联播10月08日西安讯(蒋伟民 刘明瑄 )2025年9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陕西文旅市场迎来新一轮热潮。携程数据显示,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文化IP的“年轻化”突围:让历史“会说话”

陕西打破“文物陈列”传统模式,以Z世代需求为导向重构文化叙事:
沉浸式场景革命: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推出“唐风探案”剧本杀,游客通过AR眼镜解锁剧情,日均互动超3000人次;华清宫景区打造《长恨歌》实景演出“第二现场”,利用全息投影复现马嵬坡诀别场景,年轻游客占比提升至62%。

文创产品“爆款逻辑”: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唐妞驾到”盲盒系列,单款销量突破50万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铜小分队”手办登陆海外电商平台,年出口额超2000万元。2024年全省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7.6亿元,较2020年增长318%。
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抖音#陕西文化挑战赛播放量超120亿次,西安城墙“永宁门灯光秀”话题登顶热搜;B站UP主“文物会说话”系列视频获国家文物局推荐,单期播放量破千万。
文旅融合的“供给侧改革”:从“景点经济”到“场景经济”

陕西以“全域旅游”理念重构产业生态,推动文化资源向体验产品转化:
“文化+”产业集群:西安曲江新区集聚300余家数字文化企业,形成从内容创作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延安红街引入“红色剧本杀+VR实景”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0批次。

夜间经济激活存量:大唐不夜城推出“夜游长安”计划,延长20余家博物馆开放时间,开发“博物馆奇妙夜”定制游;咸阳老街通过灯光改造和民俗表演,夜间客流量提升300%。
乡村文化振兴样本:袁家村以非遗美食为切入点,打造“关中民俗体验地”,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8.2万元;汉中朱鹮生态区推出“观鸟+研学”套餐,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240%。
科技赋能的“数字跃迁”:构建文化新基建
陕西布局“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
文物三维数据库:完成1.2万件文物高精度扫描,建立全球最大的秦汉简牍数字库;陕西省图书馆上线“三秦古籍”平台,开放5000余部珍本典籍的数字化版本。
AI技术深度应用:陕文投集团“博观”大模型实现多语言实时翻译,服务外籍游客超50万人次;西安电影制片厂运用AI修复技术,让《霸王别姬》等经典影片以4K画质重映。
区块链确权保护:推出“秦文链”数字版权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作品确权、交易一站式服务,已登记数字藏品12万件,交易额突破3亿元。
国际传播的“破圈”实践:让世界听见陕西声音
陕西以“一带一路”为支点,构建文化对外传播新格局:
海外文化中心矩阵: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设立6个陕西文化中心,举办“丝绸之路考古展”巡回展览,吸引当地观众超50万人次。
影视作品“出海”:陕剧《装台》被翻译为12种语言,在Netflix等平台播放量破亿;西安电影制片厂与好莱坞合作开发《兵马俑传奇》动画电影,预计2026年全球上映。
国际节展品牌化:连续五年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吸引68个国家2000余名艺术家参演;西安国际音乐节引入柏林爱乐乐团等顶级团体,门票秒罄率达98%。
政策护航的“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
陕西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文化高质量发展:
财政资金精准滴灌:设立50亿元文旅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数字演艺、文创开发等项目;对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机构给予5000万元奖励。
人才“引育留用”体系:实施“秦文化人才计划”,对顶尖文化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全额返还;在西北大学等高校增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2000名。
容错激励机制:允许文化企业在内容创作、模式创新中先行先试,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项目亏损给予50%补贴。
“陕西的文化转型具有示范意义。”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指出,“其核心在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技赋能,让历史遗产成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看板
2025年上半年,陕西数字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2%,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达38%。
海外游客对陕西文化体验满意度达91.3%,较2020年提升27个百分点。
全省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6万人,年产值突破85亿元。
从兵马俑的千年凝视到XR技术的未来之眼,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到数字舞台的全息光影,陕西正以文化为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在这片见证过十三朝兴衰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保护与创新的平衡,正书写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