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罗莉莉 杨辉 李之求)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
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宿推出铁锅炖、驯鹿旅拍等特色服务,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新疆阿勒泰地区则以“中国雪都”为名片,将军山、可可托海等滑雪场完成雪具全链条升级,新增潮牌雪服、智能雪板等装备,备战新雪季。

南方市场同样火热。广州热雪奇迹等室内滑雪场通过“客源地市场”战略,将滑雪场景高频化,周末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场与“全冀游”平台合作,推出“冰雪+温泉”联票,吸引京津冀游客。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消费金额达786.11亿元,周边两公里消费增长27.97%。
冰雪装备:国产替代加速,技术突破领航
在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上,国产冰雪装备成为焦点。北京约顿气膜推出智能冰雪场馆解决方案,实现30%能耗降低;申沪冰雪工程的高温飘雪设备可在30℃环境下造雪,技术出口东南亚市场。

企业创新活力迸发:
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全球首条自动焊接冰刀生产线年产能达300万副,钛合金冰刀材料强度提升40%。
张家口卡宾滑雪:为全国半数冰雪项目提供装备,压雪机、造雪机国产化率突破65%。
山东嘉祥产业集群:全球每100双滑雪手套中,80双产自此地,高端防割手套售价超千元。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冰雪装备企业数量从300家激增至900家,销售收入从50亿元跃升至220亿元,形成15大类完整产品体系。
政策赋能:万亿市场背后的国家战略
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发力,为冰雪经济注入强心剂:
顶层设计:国务院《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2万亿元,2030年突破1.5万亿元。
区域联动:东北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京津冀推进场馆赛后利用,张家口冰雪产业产值年增10%。
国际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举办冰雪产业国际展会,推动技术标准“走出去”。
消费升级:5亿人次撬动新增长极

冰雪消费呈现年轻化、高知化趋势。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其中40岁以下用户占比74.6%,高学历群体占比37.5%,“AI+冰雪”成为新潮流。在河北崇礼,滑雪场联合科技企业推出AI教练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纠正动作,客单价提升30%。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指出:“冰雪产业已从单一运动向‘运动+度假+科技’复合业态转型,预计本雪季滑雪人次将稳中上升,带动餐饮、交通、零售等关联消费超2000亿元。”
未来展望:冷资源变身热引擎
随着“十五五”规划窗口期临近,冰雪经济正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吉林大学教授丁肇勇认为:“通过全产业链谋划,冰雪经济有望为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西部开发提供新动能。”
从长白山的雪道到广州的室内场馆,从黑龙江的雪球运动到上海的冰雪文化展,中国冰雪产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所言:“冰雪经济的系统性突破,不仅在于产业规模,更在于它重构了中国经济地理的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