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12日天津讯(罗莉莉 杨辉 李之求)
金街上的《日出》在故事发生地实景上演,中国大戏院的戏曲快闪让89年老建筑焕发新生,意式风情区的歌剧选段让观众“在天津遇见意大利”——这座城市已然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舞台。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天津以戏剧为媒介,将整座城市变为一座没有边界的剧场。“戏聚天津·无处不沉浸”活动在9个点位组织了289场沉浸式戏剧演艺活动,吸引50余万人次线下参与。
截至假期结束,该活动全网总曝光量突破1亿次,互动量突破1000万次。
“让人非常惊喜的表演,和剧场演出相比更加身临其境。”来自山东的游客孙女士在天津金街观看完沉浸式话剧《日出》后赞叹道。这部经典话剧的演出场地就在剧本故事原型——惠中饭店门前,让观众零距离感受历史与艺术交融的魅力。
全域沉浸:戏剧打破剧场边界

2025天津戏剧节作为“戏聚天津”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实现了从“天津戏剧”到“戏聚天津”的升级。
戏剧节从传统剧场延伸至城市地标,开启了“全城沉浸”模式。
在天津金街,经典话剧《日出》在故事原型的惠中饭店门前上演。河北保定观众李威在意大利风情区看完歌剧《茶花女》片段后,转身参观了附近的曹禺故居纪念馆。
“天津真的是一座细节满满的戏剧之城,用戏把天津文化联结在一起,再合适不过了。”李威说。
中国大戏院则打开了尘封多年的二楼阳台,盛装的“杨贵妃”在此亮相,一句“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雍容华贵,仪态万方。
楼下街对面上百位年轻游客先拍照再叫好,一出《贵妃醉酒》火了一个戏院,也火了一条街。
创新演艺:跨界融合激活传统
天津,作为中国话剧的摇篮和戏曲大码头,正通过诸多创新模式,打造“戏聚天津”城市名片。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当日,京津冀七大院团联袂上演大戏《白蛇·喜见升卿》。这出大戏融合了传统戏曲《白蛇传》中各剧种最具特色的折目,以声腔、身段、气韵之绝艺,展现当代传承之精华。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员王英会表示:“京评梆‘三下锅’的多剧种联合演出形式独特,能让观众在一台戏中欣赏到不同剧种、不同名家、不同流派的演绎,吸引力强。”
在天津南开大悦城,首座环境式音乐剧剧场在假期开放,以“购物中心”加“剧场”的新兴业态,推动戏剧艺术融入大众生活。
由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创排的环境式音乐剧《无刃之镜》,打破了舞台与观众间的隔阂,颇受年轻观众青睐。
文旅融合:戏剧带动城市消费

“戏聚天津”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次以演艺为纽带、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城市创新实践。
它通过将戏剧艺术植入城市肌理,实现了文化体验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
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夏炎感受深刻:“作为演员,能在这样的演出中面对面地感受观众的反应,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表演、创作能力,这是一次吸收养分的机会。”
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郑芳认为,从院团角度看,在意风区的沉浸式演出拓展了歌剧艺术从剧场向城市开放空间延伸的演出边界。
对演员而言,近距离感知现场观众反馈,互动体验增强了表演感染力。
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天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量和消费增长。
来自山东淄博的游客赵煜告诉记者:“我还是第一次走在这样充满戏剧气质的城市里,氛围感拉满了!天津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舞台’。”
文化惠民:文惠卡激活演出市场
天津演艺市场的火热并非偶然,据天津演艺网统计,从2015年全年935场演出,到2025年上半年约7000场演出,天津演艺市场愈发火热。这离不开天津多年的多维度发力。
演艺文化氛围浓厚的天津,从10年前开始创新文化投入模式和文化惠民方式,变“补院团”为“补市民”,在全国率先推出文惠卡。

“市民花少量会员费,就能获得政府的文化补贴。”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市场营销中心主任任博举例,市民支付100元即可获得500元消费额度,并享受4至7折演出购票优惠。
2024年,天津政府累计补贴文惠卡3000万元,推出11454场惠民演出,同比增长超15%,观剧总人次超80万,带动全网票房约1.5亿元。
文惠卡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新实践,引得全国多地前来“取经”。
“当传统的戏台和舞台被延展至历史建筑中、城市空间里,会发生什么?”这个假期,“戏聚天津·无处不沉浸”特别活动给出了答案——
好戏出了圈,观众入了戏。
天津河海交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与城市文化,在一场场好戏中得以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