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

▲夏地村春景

▲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摆脱贫困后的屏南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古村老屋可以修复,可修复之后的它们该承载什么?如何让沉寂的古村落重焕生机?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专家陈元邦在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的“第二期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高级研究班”上,结合屏南乡村的转型思路谈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思考。他认为:屏南给出的答案——“艺术点亮乡村,人人都是艺术家”,恰好回应了这一时代之问。

▲数字游民生活周活动现场
屏南的实践核心在于走出了一条文创复兴乡村的特色之路。陈元邦指出,古村落是屏南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些保存完整的古村老厝,就没有文创赋能的基础,更没有如今乡村发展的蓬勃态势。屏南巧妙实现了文创与乡建的有机融合,让古村落完成了精致的“梳妆”,彰显出独特的气质与韵味。在双溪古镇,当地通过开展书画活动,创新打造“旅游+艺术+休闲”模式,让艺术气息浸润古村的每个角落;龙潭村则通过引入新村民,让面包香、咖啡香与传统炊烟交融,悄然蜕变为新型乡村生活社区,重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慢生活。“我在屏南有亩田”“四坪柿子出圈”等现象级案例,更是让乡村生活摆脱了单一的乡土味,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气息。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熙岭乡龙潭村
在陈元邦看来,屏南的文创实践蕴含着多重深层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乡村文创是推动城乡统筹融合的有效载体,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让城市的资本、人才、理念与乡村的资源、文化、生态实现精准对接。其次,古村老厝为乡村文创提供了天然的承载平台,悠久的宗祠文化、姓氏文化、崇儒尚学传统,以及秀美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文创发展的源头活水。再者,那些曾经的“空壳村”,在文创的赋能下,有望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文旅目的地,动漫小镇、音乐小镇等构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芳院村夜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乡村文创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屏南因地制宜举办稻田音乐节、梯田运动会、畲家走亲等特色活动,让农业生产与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深度结合,实现了价值的多元提升。正如陈元邦所强调的,“大地是创意的灵感源泉,也是创意的实践地”,屏南充分挖掘田园风光的创意价值,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单元。

▲龙潭村音乐会
新村民的引入与老村民的返乡,是屏南文创实践的重要成果,也是陈元邦重点关注的现象。300余位来自文创、陶艺、音乐等领域的新村民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与返乡的老村民携手共建,让古村落成为探索创意经济、远程工作与可持续生活相结合的新型空间。这种“新老共生”的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的人口活力,更让乡村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从经济学角度看,正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1+1>2的发展效应。

▲柏源村稻田音乐会
文创,在陈元邦眼中,是激活乡村的核心引擎,是撬动古村蜕变的关键支点。它在当下是时尚新颖的创意文化,为乡村注入新鲜活力;在岁月中沉淀,便成为珍贵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着乡村的根脉。屏南的实践充分证明,古村与田园不仅承载着乡愁记忆,更能在文创的赋能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文创海报
陈元邦的深入思考与屏南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唯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用文创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才能让古村落真正走出凋敝,绽放出持久的魅力与活力,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