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佳乐 李小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
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中央企业初审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及社会公示等程序后确定的。
严格筛选,层层把关

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于2025年2月正式启动。工信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申报条件、推荐数量及工作安排。
根据规定,申报主体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申报项目需为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认定过程严格遵循《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要求,各地省级工信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负责初审核并择优推荐。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数量不超过5项,每家中央企业集团推荐本单位工业文化遗产数量不超过2项。
多维评估,彰显特色
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涵盖历史、科技、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
入选项目需在中国历史或行业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与中国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技术,反映某行业、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技术突破等重大变革,对后续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
此外,还需具备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较强的影响力,反映了同时期社会风貌,在社会公众中拥有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
探索“工业遗产+”新模式

工信部在通知中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加强工业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大资源保障,强化监督管理。
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
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入挖掘、系统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工业遗产的浓厚氛围。
整体性系统性并重
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
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形成,极大有助于保存这些文明的印记,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曾为我国近代化、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工业企业面临改组、搬迁,其设备、产品也不断在淘汰更新。
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推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在遗产活化利用过程中,要重视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从城市特色风貌入手,让工业遗产融入当代生活。
---
随着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公布,这些承载着中国工业发展记忆的场所将迎来新生。
工业遗产不再是沉寂的旧厂房、老设备,而是通过“工业遗产+”模式融入当代生活,成为传播工业文化、丰富旅游休闲、推动产业重塑的重要载体。
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正成为制造业强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