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乐颂》剧照。 资料图片
本期导读
近日,电视剧《欢乐颂》火了,攀上同时段电视剧收视顶峰。安迪、樊胜美、关雎尔、曲筱绡、邱莹莹5个女人身上反映的现代都市人生百态,引发了不少观众的精神共鸣,被认为是近期最接地气的“国民剧”之一。
5个女人牵扯出5种人生,这在“女性剧”中十分普遍。无论是曾经风靡的国产剧《粉红女郎》《新闺蜜时代》《食来孕转》,还是欧美剧中的《欲望都市》和《绝望主妇》,日韩剧《问题餐厅》《需要浪漫》等,都是以不同年龄层、职业、财产背景的女性作为主角,通过她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反映现代都市人的处境。
近年来,“女性剧”扎堆屏幕,包括《守婚如玉》《我是杜拉拉》《欢乐颂》《前妻日记》等剧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从“脸谱化”转向“立体化”,这一趋势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兴趣。高学历的知性女性角色大批出现,她们面对人生失意时,表现得更加理性和冷静。有观众评价说:“女性的宽容和强大远远大于过去,这不是剧情的变化,这是现实的进步。”
1.趋势“女性剧”从“家长里短”里突围
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剧”几乎和偶像爱情剧划上了等号,千篇一律的谈情说爱,几乎成了以女性为主角的影视作品难以逃脱的刻板印象。多年来的反复循环,让这类套路产生了一种被放大的虚无感,夸张的戏剧表现除了填满观众的幻想再无深入的可能。观众更是不断重复着看剧、追剧最终弃剧的过程。
当《琅琊榜》的摄制团队看到《欢乐颂》这个小说时,导演之一简川訸就惊喜于小说中的“职场内容”和“女性友谊”,最大的感触是“女性的故事终于不再只是郎情妾意和你侬我侬了”。“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影视剧中,这部小说是十分突出的,超越婆婆妈妈的爱情,让我们看到女性题材更大的讲述空间。”简川訸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当他拿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凭着一种男性的直觉,发觉这个故事背后潜藏着一种新的“女性广度”。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欢乐颂》果然如简川訸及团队最初的预想,它不再仅仅满足女性的爱情幻想。从该剧在微博与豆瓣的评论来看,大多数观众最感共鸣的是女性在社会现实中面临的普遍困境和内心感受:新入职场,为了保住职位无休止地加班,生怕随时被别人替代;尽管衣着光鲜、自尊心爆棚,最终却只能挤地铁,接受现实的平凡……剧中无论是“职场新丁”关雎尔、邱莹莹,还是成功女性安迪、“白富美”曲筱绡、“凤凰女”樊胜美,无一不是面对着远远不止爱情的都市生活,在其中摸爬滚打,解决着各自的人生难题。而今,正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挣扎的新生代观众,都或多或少能从这5个女人身上看到“都市人”的现实处境,在剧中杂糅着面包、自尊、家庭、出身和情感的深层困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欢乐颂》当然也少不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简川訸眼中:“一个女人背后就是一个世界,哪怕是情感也是非常现实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启发,他们身上立体和变化的特质,都是浸泡着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这个社会的细胞之一。”简川訸说。
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看来,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正从家长里短和婆婆妈妈中“突围”和“进化”。在《欢乐颂》中,女性的境遇和故事,再度成为“一束光”,照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2.热议
让观众在剧中“看到自己”
关于屏幕上的女性角色变化,一名来自广州的资深电视观众张妈妈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她的感受是:“国产电视剧一直都非常写实,其实变化的不是剧中的人物,而是现实中的女性。”
张妈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电视剧中的女性有一种从“脸谱化”转向“立体化”的演变趋势。“过往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女性角色,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女性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往往选择撒泼和吵架。到了《欢乐颂》和《守婚如玉》,角色基本都是高学历的知性女性,她们面对人生失意时,已经能够更加理性和冷静。女性的宽容和强大远远大于过去。”张妈妈说。
贯穿在剧中的角色变化,往往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欢乐颂》最成功的地方,也在于剧中5个女性角色的个人选择,她们身上背负的转变和特质无不烙刻着时代的印记。“无论是‘女土豪’‘凤凰女’‘乖乖女’还是‘海归派’,都是这个时代女性特有的际遇的缩影,是社会剧烈变化的一种折射。”张妈妈评价说。
尽管女性的外在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但一些扎根在性别中的“人性”也一直留存,并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来,特别是女性的虚荣心,对爱情的永恒渴望,对亲情对孩子的倾心付出,都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还有评论者称,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女性在影视剧中的变与不变最终都是指向现实,都是“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的艺术化总。无论是只身前往北上广打拼的樊胜美,白手起家的创业强人曲筱绡,刚入职场屡遭挫折的关雎尔,还是身处底层前途黯淡的邱莹莹,其成功之处在于让观众在剧中“看到自己”。
3.反思
女性意识觉醒“后劲不足”?
另外一部热播的女性电视剧《前妻日记》,则是引入《欲望都市》的女性觉醒意识,三位“前妻”经历的风雨,不仅包含了现实的奋斗和疗伤,也暗藏了女性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当我们还在抱怨,但其实跟很多人相比,我们在这么大的深圳,不用住到地下室,不用为工作担心,我们少的不过是一段完美的婚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剧中这样的心灵独白和剖析比比皆是。
曾经有人说过:“写作就像一束灯,照耀平时看不见的灯下的浮尘。”放在电视剧创作中也一样,除了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反映,它的另外一个使命,就是带观众探索新世界,接触和理解一些不一样的“人生活法与态度”。在《欢乐颂》中,这样的指引在后半阶段明显弱化了,故事虽然涉及外企、民企、创业公司等不同形式的职业人生,但仍然停留在“办公室”之中,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女性在这同一个场景中“打怪升级”,适应社会的规则。但“都市剧”中的“都市”原本可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除去林立的写字楼,规则的格子间,成功和适者生存的条框,还有大千世界可以探索。
在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看来,都市文学作品同样面对后劲不足的创作桎梏。《欢乐颂》的原著小说基本延续了大众文学的路数,处理和书写都市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但只是着眼于当下,而对未来的生存图景并没有更多样的触及和思考。
在都市生活,真的只有出人头地这一条路可走?从《欢乐颂》引发的观众吐槽看出,“格子间”职场剧为切入点的都市题材一旦深入,便容易掉入内容瓶颈,特别是对人物挖掘的越发平面化,对生存价值讨论的单一化。“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非得挤通往成功学的独木桥,在更为广阔的生活中保持游刃有余。”一位受访者如是说。
还有观众指出,剧中把站在食物链顶层的安迪定义为“与众不同”,其他人则统归为“平凡”,这一点值得商榷。“试想,如果故事不再处处对安迪带有潜在的崇拜,而是对在咖啡店打工但热爱咖啡的邱莹莹予以真正欣赏的眼光,对樊胜美的抉择彻底解放思维,为关雎尔的人生添加少许调料,这样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广阔的都市人生图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毕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生命都是立体的,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命题都是寻找和接受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