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被称为“改革校长”的他对解决高校行政化的问题提出了更为直接的建议:“如果能够把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
高校去行政化,谈了很多年,只听声响,动静不大。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清楚地记得,几年前,人大原校长纪宝成作为人大代表,就是去行政化呼声最高者,每次一谈到这一问题,他必然言辞激烈纵论一番,引来媒体围观无数。而事实上,他本人却将“行政化做到了极致”,有人大教授称,每逢校内开会,会议都会按照严格的顺序排座、发言,任何环节都不可越级,中央巡视组到人大巡视也特别提到干部职工反映学校行政化色彩浓。现在回想纪校长当年的言论真是有种啪啪打脸的赶脚。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高校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有益于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大学是一个行政化的机构,自上而下地执行命令,是不利于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的。
说到底,关键还是从上到下的“级别”问题,林校长看来已经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取消级别的意义在哪?不得不提纪校长的一句名言,他说,“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事实上,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本身就是对“级别”一种强化,因为行政管理强调下级对上级命令的执行,高校的行政部门有了级别,自然就是在“管理”老师和学生,而非服务了。
从实践上看,“取消级别”并没有那么难。当前的群团组织改革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上海在试点中任用了三名兼职的团市委副书记,没有行政级别,一样为青年服务。这一模式,可为高校改革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