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米电视:何去何从? 小米电视2016年已经是入行的第三年。然而,从销量上看,小米电视产品线却难言有大的起色。甚至,这是小米比较大件的产品线中唯一没有突破百万台年度销量的产品。这使得在彩电业,高手林立的竞争格局中,“渺小”的小米何去何从将是一个挑战!
单价最高小米产品“彩电”
小米电视从诞生以来,就被人们寄予厚望。尤其是在小米手机产品线主力机型定价在1999位置,同时更便宜的红米提供了数量优势的背景下,彩电产品能够直接定位在3000元以上的“价格”优势,被直接看做是改变小米“一定便宜”形象,并提供更为充沛“现金流”的工具。
但是,以上这个预期并未转化成为小米的‘现实’。相反的是小米的主要对手乐视、酷开,以略低于小米价格的战略,成功接过了互联网概念电视产品的“性价比大旗”。小米的“高端一点”,最终在对手们的“便宜一点”的策略下,在第一轮的“跑量战”中输了下来。这也说明,小米手机的粉丝粘性,并不是可以不分“区别”的传播;小米粉丝的热度在“价格优势”和产品线“差异面前”,并不可靠。
对于这种市场疲态,2015年12月22日下午,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甚至对媒体透露,2016年小米电视要开始发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规模补贴,已做好亏损准备。
对此,笔者认为,小米的态度未必是说未来就要“亏损冲量”,这种表态更多的是为应对2015年下半年彩电市场快速价格下滑而做出的。例如,这一时期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几乎下降4成,大尺寸中最受关注的55英寸电视,9月份一个月价格下滑就高达16%。在这轮犀利的价格攻势之下,不是小米要不要采取一些“补贴”的问题,而是小米根本无力“独善其身”。
补贴未必如约,小米电视或拒绝“老路”
小米电视进入2016年,已经有两轮新品发布会:70英寸的大电视、65英寸曲面电视。
小米这两个产品的共同特点至少有三个:第一,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是廉价产品、也不是经济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更不是小米和红米传统粉丝的消费空间;第二,都是窄众产品,2015年70英寸和65英寸曲面产品的市场占比之和只有不足3%,这样的产品完全没有冲量的空间;第三,从定价上,小米产品和乐视、酷开、三星、海信等比较没有体现出太多的“高配低价”的优势,甚至价格还比这些品牌的中低端同类产品高一些。
所以,业内开玩笑的说法是:小米已经脱胎换骨,在电视线上玩出了新思路。而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小米在吸收手机产品线的“经验”罢了。 从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看,成绩最显著的品牌是谁呢?华为、OPPO、VIVO——这三个品牌3000元左右的产品销量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甚至,华为这个传统的冲量色彩浓厚的品牌,居然取得了全球市场销量中3000元以上价位手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好成绩。OPPO、VIVO两个品牌的初始定位就比较高,对1000元以下市场报以“不屑”态度,主攻中高端市场。在2015年第四季度,二者单季度销量纷纷突破千万台大关。形成对比的是,小米手机虽然从2014年就开始谋求“价格上位”,却一直成绩不理想。
在国内手机产品血海竞争严重的背景下,3000元上下机种被认为是企业赚钱的关键所在。现在,互联网概念创始人,小米却几乎痛失这个机遇,空有7000万的海量,却没有吃到真正的“肉”。
对此,小米自己也认识深刻。小米林斌回应称,从去年的手机市场变化来说,中国手机市场增长已经放缓;用户角度来说,单纯追求价格的时代也已过去,他们追求的功能和要求越来越多,手机成本整体在往上涨,价格往上走是大趋势。
对此,小米其实已经展开行动:2016年即红米3之后,小米的第二个新品,小米5的尊享版价位已经到了2699,突破了传统小米手机的定价。“冲量、线下渠道、提价”三者被认为是小米2016年的三大任务。这一变化,也被认为是手机市场的规律,已经从头几年的“大家学小米的互联网”,变成了小米学“华为、OPPO、VIVO”的高端。
而彩电产品虽然现在销量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小米体系中、尤其是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产品端之一。它的战略制定不可能随意和任性,必定会跟随小米整体的产品战略来走,尤其是定会吸收小米手机“中低价格”下的“无限苦楚”的“惨痛经验”。——即不在走,中低端、中低端、中低端……不断苦熬规模,然后突然发现竞争对手在中高端市场规模上已经超越自己的弯路。
生态还是硬件,对于盈利“二选一”已有答案
新年伊始,小米手机、电视提价趋势明显。这一动作的最核心目的毋庸置疑既是“盈利”。这也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而在此之前,尤其是2014年底,小米还在更多的“研究生态”赚钱,如砸入10亿美元做视频内容产业链。这个“通过互联网生态赚钱,硬件主要是聚集用户”的思维,甚至说“硬件免费时代”的口号,也曾经是很多人对小米模式的核心理解之一(虽然小米从未肯定性的说过这样的话)。
对此,一个疑问就产生了:小米的商业模式模型到底是什么?生态盈利,还是硬件盈利?现在是不是改变了?这个问题,很可能小米也曾经迷茫过,不过现在小米的答案恐怕已经非常清晰:问题是赚钱,而不是一定要从哪个方向赚钱!——对此,小米认真的说:2016是转型年。
最好的模式:生态赚钱、硬件也赚钱——苹果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这很难做到。而退一步的结论是什么呢?“硬件赚钱”还是IT和消费电子业的常态,和核心经验;生态赚钱现在还只是一个“理想”模型。二者如果要优先实现一个,选择前者无疑是明智的。——所以,小米在手机奔向亿台目标的时候,选择了“提价”。
对此,笔者愿意有如下反问,并以此对小米的转变做另一种解释:你的销量、销售额主要来自硬件,你的硬件都不赚钱,最擅长的这部分都不赚钱,而去想着生态赚钱,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你哪里来的那么多膨胀的信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