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走进新华访谈。我是蔡梦晓。去年我们既享受到“北京蓝”“阅兵蓝”的好天气,也遭遇了冬季重度雾霾而采取的限行、停产,甚至停课等办法带来的一些损失。在这一年之中,我们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除了污染排放以外,雾霾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研究员周兵。[ 09:43 ]
柴发合:
各位网友大家好![ 09:43 ]
周兵:
大家好![ 09:44 ]
主持人:
去年陈吉宁部长刚上任时就表示,他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天”,他说,如果是蓝天,他不敢懈怠;如果是雾霾天,他会感到不安,要加倍努力。那么这一年以来,从监测数据来看,空气质量状况是怎么样的?[ 09:44 ]
柴发合:
2015年,我们既享受了阅兵蓝,同时也遭受到了11月份以后的连续几个重污染过程。总体来说,陈部长为首的环保部党组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非常关注,特别是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战略思路。[ 09:44 ]
柴发合:
10月份之前我们确实非常高兴,全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非常乐观,和2014年比较起来,北京的PM2.5下降幅度达到了20%以上,其它地方有的城市甚至下降了将近30%。但是,到了2015年的11月、12月份,一是进入采暖季,二是遇到了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重污染过程频发。和去年同期相比,北京11月到12月份期间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了139微克立方米,相比去年11月到12月的79微克立方米增加将近一倍。虽然治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是排放的强度还非常高,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就会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09:45 ]
主持人:
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我国雾霾情况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09:45 ]
柴发合:
从原因上来说,我国重污染生成的过程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沙尘型的。比如到三四月份,有时候会有沙尘暴过来。第二个是在两个季节非常突出,一个季节就是在六七月份夏收的时候,还有一个是在9月底10月初秋收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季节转换,另一方面是秸秆焚烧非常集中,这个时候在有些地区会发生一些重污染的过程。第三是在夏天,有些时候由于大气氧化性在增强,容易发生光化学污染。第四,也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冬季采暖,和其它季节不一样的是冬季采暖时燃烧更多的燃料,污染源排放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气稳定性来说,冬季大气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冬季是重污染频发的重要季节,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09:47 ]
周兵:
从地域空间分布来讲,我国雾霾天气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以京津冀为中心的雾霾频发地区,另外是长三角,再有就是珠三角地区,还有四川和重庆一带,比较显著。从长期变化角度来讲,我们发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雾霾确实是呈明显好转的变化趋势。[ 09:47 ]
柴发合:
我再说一下区域分布,从重污染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现在我国重污染已经形成连成片的现象,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重点地区之外,新的情形也正在形成,比如东北和华中地区的污染近年来也显著加重,引起公众的关注。珠三角正在持续改善,长三角也有一定的改善,现在污染最重的地区是京津冀及周边。京津冀及周边现在是我国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和污染程度最重的地区。[ 09:47 ]
主持人:
所以北方的霾污染比南方严重,可以这样说吗?[ 09:48 ]
周兵:
这个是阶段性的,从监测可以发现,去年11月以来,到目前为止,在京津冀地区发生了5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分别是11月的12号到14号,11月的27号到12月的1号,以及12月6号到10号和12月的20号到25号,第五次过程是2016年的1月1到3号。3号以后,京津冀地区没有再发生重污染的天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期的重污染主要集中在2015年12月份前后。[ 09:48 ]
主持人:11月30号北京的那次重霾污染,我这有一组数据:北京市PM2.5浓度在早上6时还仅为57微克/立方米,到了晚上6点的时候,一跃升到了526微克/立方米,短短12小时内增长了近10倍。PM2.5浓度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09:48 ]
柴发合:
在重污染初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短短几个小时,污染能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到非常严重的水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污染积累的过程。污染积累的过程就是一般是在静风高湿的情况下积累的过程。从垂直方向来说,有一个混合层高度变低的过程。一般都是在晚上6点到8点重污染上升幅度最高。有时候混合层高度在100米到200米,也就是说把污染全部压在了近地面这一层,让我们感觉污染增加非常快。同时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特别是有一些污染物的增加,整个大气中间的化学反应机制也在加强,特别是一些主要污染物生成的过程也在加快,这样从物理和化学两个层面导致污染物的快速增长。[ 09:48 ]
主持人:
今年北方重度污染天气的强度和天数比以往更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09:49 ]
周兵:
霾的问题,从长期变化来看,雾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长期变化是减少的,霾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2015年11-12月频繁的霾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了一下,从气象背景条件分析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进入到11月中下旬以后,总体上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冷空气活动的势力表现的比较弱,所以污染物扩散能力比较差。第二是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大气的环境容量总体表现出偏差,垂直混合层顶的高度偏低,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第三,我们分析发现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污染物吸湿性增强和化学反应更加明显,导致PM2.5快速增长。第四,和周边有关系,偏南风频率高,跨区域传输作用加强了污染的程度。2015年冬季的污染、重污染发生在超常厄尔尼诺的背景下,那超强厄尔尼诺是否对霾有影响,首先影响到中低纬度地区,这种情况下,中低纬度水汽条件比较好,水汽由南向北输送的条件好。[ 09:49 ]
周兵:
另一方面,超强厄尔尼诺出现以后,也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减弱,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冷空气的势力缩小。所以说其对京津冀地区重雾霾没有直接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间接影响。[ 09:49 ]
主持人:
您提到2015年的超强厄尔尼诺对京津冀地区重雾霾带来一定影响,能够具体解释一下么?[ 09:50 ]
周兵:
两者是有间接的关联的。2013年以来,每年进入冬季以后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霾重污染的过程,是多次过程连在一块的,2013年1月份是非常明显的,2014年2月份,2015年是在12月份为主。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跟气象背景有关系,另一方面直接的影响系统就是在气候背景下面的天气系统、特定的环流系统起着主要作用。所以雾霾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冷空气势力比较弱的时段就表现的比较活跃。[ 09:50 ]
主持人:能
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09:50 ]
周兵:
厄尔尼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尽管它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海表面温度异常偏高。但是厄尔尼诺事件出现以后会对全球及区域气候产生影响。历史上出现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也有。一次是在1982年到1983年。[ 09:51 ]
周兵:
另一次是在1997年到1998年。这次超强厄尔尼诺在历史上的地位排位仅次于1997年到1998年的厄尔尼诺过程。所以这次过程是非常强的一个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主要影响以往大部分是和旱涝和干湿联系在一块,但是从90年代以后,厄尔尼诺的出现会导致冬季气温偏暖,这样会影响到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变化,所以厄尔尼诺在某种程度上对霾也有一定的影响。[ 09:51 ]
主持人:
本次厄尔尼诺现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接下来的时间会不会有重大霾污染的产生?[ 09:51 ]
周兵:
关于厄尔尼诺,这次是厄尔尼诺近百年来历史上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它未来的发展,尽管目前进入到逐渐衰减的阶段,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它会在今年5月份结束。但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大气对它的响应有一个滞后现象,所以它对我国春季、夏季的天气气候还会有显著影响。另外对厄尔尼诺的预测,总体来说,厄尔尼诺事件的可预报性还是比较高的。[ 09:51 ]
周兵:
对于环境,目前面临的大气环境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主要在几方面,围绕着气象方面是两个因素:第一,气候变化的角度,全球变暖的步伐。监测显示,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布了一个临时声明,2015年已经成为188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而这个最暖的年份又突破了2014年刚刚创下的纪录。2015年偏暖的程度超过了2014年的水平0.1摄氏度以上,这是非常显著的。第二,亚洲的情况,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表明,2015年亚洲也是近百年来最暖的。中国的情况,中国是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年份。所以全球变暖的步伐没有停滞,这对霾等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联系。[ 09:52 ]
周兵:
另外,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是比较严峻的。巴黎气候大会要求本世纪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更严格的是1.5摄氏度,目前情况已经接近1度了,那未来还有0.5度到1度的空间,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减排。近60年来,小风日数在增加,平均风速在减小,这些条件都是不太有利的。对个人而言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今天我来访谈的时候就选择坐地铁。第二,生活方面我们适度减少食用肉类的食品。第三,作为一位科学家,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推动公众和社会自我减排、减少排放的责任。[ 09:52 ]
主持人:
所以有些网友笑称治理雾霾靠的是“等风来”,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它跟气候气象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吗?[ 09:53 ]
柴发合:
如果说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等风来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在加紧对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在重污染的时候也在加强应对。通过污染治理,大量削减污染源的排放。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果排放强度足够小的话,也不会发生重污染。实际上,我们要想有风没风的时候,空气质量都有良好的状态,只有一条路就是把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下来,这才是根本措施。[ 09:54 ]
主持人: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09:54 ]
柴发合:
我国这几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13年9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气十条”,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五年时间内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PM2.5防治目标及相关措施都做了明文规定。在“大气十条”的推动下,今年1月1号也实施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有序推进。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PM2.5和PM10的浓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包括在冬季重污染频发的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也下降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有力实施。在重污染方面,虽然遭遇了11月、12月份连续的重污染过程,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重污染的天数总体还是逐步减少的。重污染的程度也在变化,这个变化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总体来说,2015年最严重的污染也没有达到2013年1月时的状况。[ 09:54 ]
柴发合:
所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话又说回来,按照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现在我国PM2.5的浓度还是非常高。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特别是在重污染应对方面,经常发生重污染的话,不仅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对公众健康、心理情绪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在重污染应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天消除,但是只要我们持续的努力,重污染就会越来越少,环境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09:55 ]
主持人:
院长提到目前的雾霾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空气质量达标。那么我们的政府还有什么样的抓手可以有效治理霾污染。[ 09:55 ]
柴发合:
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觉得不仅仅是政府,更应该是全社会共治。政府一定要带头制定好规划,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来看当地或者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如何总体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坚守底线,就是要保证自己的污染物排放达标,一定要把现在超标排放的行为杜绝掉;政府通过严格执法和严格监管,把这部分负面影响消除掉。第三,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在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污染,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少开车,在秸秆焚烧方面是不是能够调整或者开发更多的秸秆利用途径;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比如政府配备了很多优质煤,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间,我们用一些优质煤替代,甚至通过改用清洁能源把采暖方式变得更清洁化。[ 09:55 ]
柴发合:
另外,机动车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不是我们可以少开几天车或者使用更清洁的新能源汽车;同时,除了小汽车之外,我们对重型柴油车的污染控制一定要加强,特别是我们现在发现,一些在市场上销售的柴油车不达标,假国三、假国四的现象经常出现。另外还有超载,比如把原来载重8吨的车改成载重30吨,这样的改装都会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一辆重型柴油车有时和100辆小轿车的排放相当,所以这方面的污染控制一定要做好。[ 09:56 ]
柴发合:
从大的方面来说,利用国家当前新的机遇,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落后产能发展以及淘汰过剩产能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使污染能够降下来。还有就是能源使用条件非常重要,要使我国能源进一步清洁化,特别是在煤炭使用方式上,第一是集中使用煤炭、集中处理排放,提供清洁的煤电,用于采暖、生活或者工业上的其他用途,只有集中使用,燃煤排放才能搞好集中防治。像电厂现在推行的超低排放技术,可以把污染减排做到极致。如果类似的工作推广下去,总的污染物排放就会下降。总体来说,我们要照着环境改善的目标,用最有效的手段,全社会共治,把污染物排放减下来,特别是对重污染贡献大的污染物排放降下来,这样才能给全社会一个蓝天和老百姓好的生活环境。[ 09:56 ]
主持人:
两位教授刚刚讲了用减排的办法来防治重度霾污染。但现在全世界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大气环境愈发恶劣和气候变化愈发强烈。当我们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有没有应对重度霾污染的措施?[ 09:56 ]
柴发合:
关于重污染的应对,环保部在这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区域重污染的应对机制,原来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为单位的,预警标准不一样,应急措施方面也有些不一样,所以前一段时间,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准备实行统一的重污染预警标准。首先是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沧州、唐山的“2+4”核心区里面进行试行,特别提出来在今年3月底采暖期之前,如果再遇到重污染就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预警应急。按照统一标准可以提高重污染应急的效率,提高减排的效率,最终提高防治重污染的效率。[ 09:56 ]
柴发合:
第二,我们也在现有的重污染预报预警技术方面做了进一步提升,有一些科研项目在开展,同时也有一些工作在加紧推进。一是预报预警体系的建立,这是环保部在抓。二是预报预警技术的提升,我们要求重污染要提前预报、提前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就要求一般预警达到72小时以上,中期预警可以达到10天左右,给出一个趋势性的预警信息。[ 09:57 ]
柴发合:
第三,各地在原有的应急方案基础上,也在优化应急的措施,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应急工作,包括北京两次发布红色预警的过程,我们也检验了哪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哪些措施还需要改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归纳,从效果上进行评估,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的应急措施。[ 09:57 ]
柴发合:
第四,我们也在加强应急评估的机制。环保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京津冀重污染联合研究团队,我作为这个团队技术组的组长,包括国家气象局、北大、清华、北工大、中科院多家单位的几十位专家,一起实时研判重污染可能发生的情况,评估重污染期间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为进一步做好重污染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09:57 ]
周兵:
中国气象局开展了全覆盖的预报预警服务,主要体现在气象部门以数值模式为基础,建立了以霾、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和减排效果评估为核心的预报预警业务,开展了重污染天气短时,也就是1到12小时,短期1到3天,中期4到7天以及长期10天以上的预报预警,构建了环境气象从小时到月这样一个无缝隙的预报预警业务,并实现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全覆盖。所以我们的预警预报业务有四个特点:第一,业务体系完善。第二,预报预警精细准确。第三,预报预警技术领先。第四,预警信息发布实现了多渠道和全覆盖。所以说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一样,我们针对环境这样重大的事情,我们在有针对性的积极开展相关的预警监测与服务等工作。[ 09:57 ]
柴发合:
大家从各种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在重污染的预报预警工作中,环保部和气象局合作的非常好,有一些重大污染过程都是由环保部和气象局联合会商、联合发布。这是我国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模式,应该坚持下去。[ 09:58 ]
主持人:
刚刚柴院长提出的京津冀重污染联合研究团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做了哪些工作?[ 09:58 ]
柴发合:
这个小组实际成立于去年11月份底的重污染气渐,环保部把我们这个团队组织起来了。前一段时间环保部发布的一些信息,就是在这个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下,提供了每次重污染的成因分析、发展趋势和应对效果的评估结果。这个团队从文件上正式成立是在上个礼拜,最近我们也准备开会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就是把原来应急性的科技支撑变成一个常规性的科研工作来支撑重污染应急工作。[ 09:58 ]
主持人:
听了两位专家的介绍,我感觉到霾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杂且系统的工程,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手段应对它,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待评价它的时候也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两位专家给我们答疑解惑,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09: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