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月26日海口讯】1月24日上午,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海南省代省长冯飞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海南省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和1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细颗粒物浓度较上年控制目标下降1微克/立方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控制目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降碳控制目标。
(一)关于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
1.落实政策措施。配合完成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出台、立法和调法调规事项。用好离岛免税“邮寄送达”、本岛居民“离岛寄存、返岛提取”和免税购买进境商品等政策,力争免税销售突破600亿元。用好“加工增值”税收政策,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用好“零关税”等已出台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吸引市场主体落户海南,形成产业集聚。大力拓展离岸新型国际贸易、国际船舶登记、保税油加注、飞机融资租赁、航空维修等新业务。
2.加快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出台支持洋浦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政策举措,完善“一区多园”工作机制。推进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筹办真实世界数据与证据研究大会。推广洋浦保税港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至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立省级重点园区准入退出机制。
3.加紧封关研究准备。重点研究“二线”管理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方法。完成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阶段性目标,健全免签入境人员在琼全程动态服务管理机制,常态化运行琼粤桂反走私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的监管制度。完成自由贸易港口岸布局规划,启动口岸建设及升级改造。实质运行非设关地综合执法点。加快三亚海关监管隔离区域建设。推进新海港综合交通枢纽等硬件设施建设。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年度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出台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水平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每月汇报通报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进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建立完善“网上办”“掌上办”“一证办”“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优化服务清单。完善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平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天。明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年度量化目标任务,力争3年达到全国最优。健全重点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年内服务对象形成百家规模。落实公平竞争定期审查制度。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建立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开发5个以上的信用信息应用场景。构建“市场主体说了算”、企业和服务对象全面参与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
(二)关于科技创新
1.打造重点科创平台。完成国家实验室申报。引进1至2家大院大所。争取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家级顶尖科创机构在海南设立深海、航天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挂牌并运作。推进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运作。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实施本地科研院所能力提升工程。
2.健全科创支撑体系。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科技项目评、验机制。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加强院士创新平台建设,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定外国科技人才来琼工作许可负面清单。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后备库。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崖州湾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先行示范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
(三)关于扩大开放
1.推进开放合作。办好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和20周年庆祝活动。完成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规范建设。促进货物、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长12%和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调整优化对赌协议等招商机制。力争全年引进重点企业100家。完成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规划建设两岸陆岛物流园区。
2.办好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用好国家级展会境外展品在展期内进口和销售享受免税政策,吸引800家以上全球著名品牌参会,设立钻石珠宝、时尚生活等特色展区,力争展会国际化程度、单位面积展品价值、首发首展数量国内领先。
(四)关于现代产业体系
1.发展旅游业。全面落实振兴旅游业30条行动措施,推动旅游总收入增长30%。引进国际知名主题公园、酒店落户。加快建设环岛旅游公路,年内开工3个驿站。推广应用智游海南APP,实现“一部手机游海南”。创建1至2个全域旅游示范市(县),评定A级旅游景区5家,建设金宿银宿15家、省级旅游小镇2个、椰级乡村旅游点15家。打造热带雨林旅游业集群拓展游艇、邮轮、海钓、冲浪等海洋旅游品类。
2.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集装箱拆拼箱等航运新业务上规模、 上水平。着力培育医疗健康产业,推动乐城先行区等九大工程建设。实现呼吸道专病康复等业态新突破。支持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大宗商品场外市场集中统一交易和清结算金融平台,稳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壮大会展产业,举办千人以上会议155场、各类展览125场,实现综合收入增长66.7%。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企业达1100家。推动数字经济增长30%,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运行。新药创制3个以上。推进“陆海空”未来产业集聚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口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临高金牌港绿色建材建筑产业基地和琼中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建设。
4. 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407万亩。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猪复养存栏达到350万头以上。扩大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覆盖面。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新增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3个南药生产基地。推进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和文昌冯家湾等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
(五)关于促进投资
1.优化投资结构。实施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提高到64%。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充电桩、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投资。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以上,年度投资达700亿元左右。
2.坚持项目为王。继续开展逢单月集中开工、逢双月集中签约活动。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实现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清单化管理。分类分级建立项目全流程、全要素统筹保障体系。完善“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三服务机制。开展项目谋划专项行动。
(六)关于要素保障
1.强化规划管控。完成省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城镇和园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有序实施农村建筑风貌整治。
2.提高土地配置效益。实施新的省级土地储备运作机制,新增储备8500亩以上。落实“土地新政”,强化用地用林用海保障,健全要素向重点地区、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倾斜制度。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制度。落实“增存挂钩”机制,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下降15%以上。改进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持续整治“两违”、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土地领域等突出问题,确保违建零增长、存量降一半。
3.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建立完善交通、水务、园区等投融资模式。规范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启动里程费改革,任务完成过半。
(七)关于乡村振兴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市县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有效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加强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确保无返贫和无新增贫困。
2.以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农旅、农商融合,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启动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扩大本地农民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务工规模。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海南方案。建成1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个特色精品美丽乡村,改造50个特色小镇电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半数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营。改造厕所5万户以上。
4.深化农村农垦改革。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率达95%。完成1985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市县(区)镇村四级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制定垦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实施垦地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1.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和管理制度。完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深化排污许可制改革。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率先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行。制定实施清洁能源岛、自然保护地、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规划。
2.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不折不扣抓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制定绿色殡葬标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启动海上环卫工作。禁养区养殖池塘清退整改完成率达80%。加强岸线修复。新增红树林湿地400公顷,绿化造林10万亩。
3.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70%,实现分布式电源发电量全额消纳。推广清洁能源汽车2.5万辆,启动建设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推广装配式建造项目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以上,促进部品部件生产能力与需求相匹配。4个地级市垃圾分类试点提升实效,其他市县提前谋划。扩大“禁塑”成果,实现替代品规范化和全流程可追溯。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完成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
(九)关于社会事业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创新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机制,实现国际教育创新岛首批学校招生开学。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水平。“改薄”300所,建设特殊教育学校2~3所。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1.8万人。支持海南大学作物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引进和培养“好校长好教师”5000名以上。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
2.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开展健康海南18个专项行动。 建设“三医联动一张网“,实施基于5G物联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市县综合医院创伤、 胸痛等“五大中心”和50个省临床医学中心。推进省公共卫生中心、省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省人民医院南院、海医附一江东院区等项目,建成博整研究型医院,完成省中医院新院区主体施工。启动实施全球“全健康”海南示范项目。
3.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推进省图书馆二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设,开工建设海南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省科技馆、国际传媒港、华侨博物馆等文体设施,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建成开放。引进社会力量,开设民办博物馆。办好亲水运动、沙滩运动、环岛大帆船、环岛自行车等赛事。塑造品牌节庆,形成月月有活动、周周都精彩的节庆会展活动格局。
(十)关于民生工作
1.办好民生实事。建立问需于民的常态化机制。办好今年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2.保持菜价稳定。压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建立“菜篮子”建设联席会议制、降低菜价目标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保持常年蔬菜基地规模15万亩,蔬菜自给率达65%。设立农商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场所,政府主导建设运营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促进流通环节成本降到邻近省份水平。实现综合菜价全国排名下降。
3.健全社会保障。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持卡人数超937万。落实失业补助金等政策。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发展慈善事业,拓宽社会救助渠道。
4.改善居住条件。开工建设安居型商品住房3.5万套,实施范围扩大到更多市县。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400个以上。继续推进“抄表到户”。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出台鼓励政策,形成存量商品住房转型利用、市场化租赁住房建设、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实操案例。出台租购同权办法,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及时处置长租房违约风险隐患。
(十一)关于平安建设
1.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严管入口、放活岛内”,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坚持“人物同防”,上线进口物品溯源系统,做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守好社区、发热门诊、流行病学调查三道防线,加强哨点医院、核酸检测试验室、发热门诊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完善疫情信息收集、风险研判、应急处置体系。有序推进疫苗接种。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机制。新设乡镇(街道)社工站66个,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出台行业组织赋权清单。深入开展违法犯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持续开展新一轮禁毒三年大会战。切实加强建党100周年安保工作。加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三无”渔船整治。率先建设中部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提高本岛粮食储备能力和水平。
(更多详情,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经联播”“中经评论”“走进自贸港”“天下江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