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再见北京》在社交媒体的迅速走红,其作者“移民爸爸”也成为近期一等一的网络红人。短短两天时间,网友已围绕“移民爸爸”展开了十分激烈的口水战,甚至形成了两个派别:“移民左倾派”及“移民右倾派”。一边是网友的唇枪舌剑,另一边,不少业内人士也已开始深度剖析:究竟何等原因使得“移民爸爸”可以这样红?
“移民爸爸”源于新浪微博一篇名为《再见北京》的长文,该长文4000余字,最先由“我是骑行家”正式发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移民爸爸”加“再见北京”已有多达近1000条微博搜索结果,包括“互联网的那点事”、“思想聚焦”、“雪球”在内的意见领袖均对该文进行了转发扩散,由此引得以年轻白领为代表的各领域网友,都在对“移民爸爸”于文中提到的诸多经历及观点进行讨论。
对于《再见北京》及“移民爸爸”的迅速蹿红,不少营销圈、互联网圈人士都参与了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该事件能掀起舆论浪潮,是中国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和更追求品质生活的必然结果。“就像月光族、鼠标族一样,对某项事物拥有共同利害关系的群体很容易发生抱团现象,‘移民爸爸’所代表的这一群体的共性则是1、中产阶级;2、理性思考抑或是较为追求生活品质。该类人群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不在少数,只不过因为《再见北京》一文才被‘点燃’,发生明显的抱团现象。”段先生如是说,作为一位资深公关人,他曾多次在行业沙龙解读网络事件的传播路径。
“《再见北京》在文章结构本身便很容易引起共鸣,题目及开头直接展示要离开北京,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则一直在讲述自己跌宕起伏的美国梦及各种自身经历。作为北漂一族,其‘从长计议’的思想历程便足够引起网友共鸣。最后,作者突然360度的情节转折则将网友的情绪带入高潮,引发两派不同观点的剧烈碰撞。”段先生表示,“倘若作者没有经历奋斗的过程、思想的反反复复抑或作者本身家财万贯,在大背景下依然可能获得小范围关注,但却无法达到目前‘唇枪舌剑’的较强互动效果。”
“从媒体传播路径上来讲,‘移民爸爸’在最开始便同时爆发于高互动高即时性的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且有众多意见领袖的助力传播,其引发的有效互动的传播是传统传播的乘积效果。”段先生补充道,“‘移民爸爸’一词是在网友间的争论中形成的,起先大家都在相互推荐《再见北京》一文,看过的网友在讨论作者移民美国一事正确与否时,‘移民爸爸’变成了作者的代名词,外加该词朗朗上口,以至于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关注,变成了网络热词。”
最后,段先生也表示该事件也不排除为某移民机构炒作的可能性,“在短时间内大批量优质账号进行全面推广,是炒作的可能性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