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2022年八一建军节95周年前夕,抗联英雄的后代刘晓明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授予“龙江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无论身在军旅还是退役回归,刘晓明自觉担当,增信力行,始终如一用行动赓续红色血脉,用理想铸造信念,用奉献抒写忠诚,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无论走到哪里,他仍然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龙江最美退役军人刘晓明(右二)
在广袤的嫩江平原上,讷谟尔河带着勃发的生机默默地流淌。在河的北岸,有一条富有灵性的青龙岗,随着绵延的讷谟尔河流淌着千年的美丽传说。就在倭都台这个小屯子里,居住着一户刘姓的汉人。日本人侵略东北以后,在讷河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以刘耀庭、刘景阳为代表的刘氏家族带头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抗日先锋队。这个英雄的家族自此便代代以红色相传。而把这段历史整理、串联在一起并继承弘扬的人,就是自小把红色基因融进骨子里的刘晓明。
红色的基因永远在血脉里涌流
2020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12团团长刘耀庭烈士在列。刘耀庭烈士是刘晓明的爷爷。
“看到这条新闻,那些父亲讲给我的有关爷爷在白山黑水中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刘晓明眼含热泪说到。
刘耀庭原名刘景春,出生于河北省宝邸县,幼年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讷河县东龙河镇倭都台屯。在这片英雄辈出的沃土上,刘耀庭打小就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1939年初,刘耀庭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任第六军军部副官、十二团代理团长。1939年9月7日,他率队在讷东唐火犁屯与日“满”匪军交火,在带队冲锋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刘晓明的父亲刘树林(原名刘贵)也是一名抗联战士。随父从军的他,在1939年12月的一次对日作战中,身中两弹,身负重伤,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在刘晓明小时候,父亲常向他讲述当年爬冰卧雪作战的艰苦,告诉孩子们要珍爱来之不易的一切。“在我们家,处处都是爱国主义的课堂。”刘晓明经常回忆这些难忘的历史。
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参军报国也成为刘晓明的梦想。1972年,15岁的他应征入伍,在某空军部队服役,并于19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年的军旅生活,成为刘晓明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入军营,才能近距离去感受当年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吃过的苦,也更坚定了我要努力工作、服务国家、传承抗战精神的信念。”这是刘晓明五年戎马生涯的体会。
退役后,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刘晓明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20岁当工人,他被评为市青年突击手;23岁转岗做人民警察,他时刻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嘉奖三次。他利用自己对人民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了《交通民警之歌》、电视剧《末等警官》等文艺作品;在哈尔滨市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哈尔滨市委政法委工作期间,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下海经商后,他在澳门退役警察协会任顾问期间,仍旧把为祖国歌与呼作为己任,创作了反映澳门回归祖国巨大变迁的小说《水莲花》,受到特首接见并被世界图书馆收藏。

多年来,在埋头工作的同时,刘晓明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追求,那就是用自己的笔去书写抗战故事,缅怀先烈,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烽火岁月,让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得以传承,让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弘扬。
“皑皑白雪,黝黝黑土,东北壮士,驰骋疆场,驱寇十四载,英烈万余慷。黑土碧血英烈染,雪冷血炽扬国光……”2003年,刘晓明创作的1000余字的《东北抗联英烈赋》在《哈尔滨日报》首发,受到读者好评,引发强烈反响。
为了整理以爷爷为代表的刘氏家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刘晓明花费10余年的时间搜集史料,寻访抗联战士,到访东北烈士纪念馆、讷河市革命烈士陵园、中央档案馆查询资料,并历时两年日夜笔耕,于2014年,他创作的25万字长篇小说《族魂》正式出版。这本著作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各烈士纪念馆念馆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及相关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车红梅曾在《抗联纪实文学论》一文中说:《族魂》的出版是抗联纪实文学领域重要的收获之一。作品撷取了大量东北抗日联军中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披露了李兆麟将军与刘景阳之间的书信往来和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澄清了家族抗战的历史,这些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在这部巨著中,刘晓明首次公开了找寻到的李兆麟将军签发的《抗联第六军军部关于召开刘耀庭烈士追悼会的通令》。通令中写到:“本部认为刘耀庭烈士的牺牲,不但是本军最重大损失,乃是国家很大不幸……”刘晓明说,“这本书不仅是我的家史,更是历史。作为抗联英烈的后代,我们是无比光荣的。”
血液里的红色基因,是刘晓明先天的思想构成基础,这种红色的基因,在他的血脉里永远的随着内心的跳动涌流,他觉得,传承发扬这种红色的基因,是他们这些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烈属们出生时就注定要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如果不去努力的承担,那就是对祖辈的一种背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做好本身的事业同时,一丝不苟地为这种红色精神的发扬而尽心尽力。

红色的追求永远在思想中凝固
或许是基因的因素,刘晓明把传承红色历史、担负红色使命和发扬抗联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深深地嵌在骨子里。红色的追求,是构成他人生的基石。
《族魂》的出版,是刘晓明文学事业的巅峰,更是他传承抗联精神的主要成果。作为抗联烈士后代,刘晓明把记录那段历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深入实地,多方查证,收集资料,历时十几年,足迹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白山黑水之间,他用心血去追述那段英雄的家族史。《族魂》记述了以刘氏家族祖辈、父辈两代三个男儿为代表的北满抗联将士的战斗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刘氏家族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画卷,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族魂》不仅叙述了以抗日民族英雄刘耀廷、刘景阳兄弟为代表的讷河抗日先锋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抗争的历史,还撷取了大量东北抗日联军中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披露了李兆麟将军与刘景阳之间的书信往来和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书写了家族抗战的历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的文本中,找到了进入历史追问真实的大门。
刘晓明的《族魂》虽然是写家族抗战的,但其逼近历史的真实性在于,作为晚辈的他,并没有回避和掩饰长辈们身上的缺点,他客观的跳出作为主人公孙辈的身份,从人性的层面探究历史的局限性,阐释那段家族抗战历史。耀廷爷爷参加过民团, “九一八”事变后,他对复杂的军事国事难以辨别,提出退伍回家。小六爷刘景阳身上也有旧军人的习气,在李兆麟将军写给叔爷刘景阳的信中,对刘景阳“背地议是论非的习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更为重要的是,刘家的两个祖父直到牺牲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也有可能他们都不知道抗联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而父亲虽然参军早,但入党却比一直在农村务农的大嫂妇救会主任田淑珍还要晚。这更显示了《族魂》的真实性。在错综复杂的抗战背景下,很多像父亲一样的抗联战士是凭着民族大义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参加抗联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党组织都是处于秘密活动状态,父亲入党晚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他在作品中努力追求的是历史的真与美,在忠实地反映历史的大前提下,追求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使二者完美地结合。透视纷纭的事件表象,揭示人物的思想,还抗联历史以本来面目,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刘晓明抱着探询家族抗战时期真实历史的态度,以刘氏家族创业兴家、举家抗战为主线,以深入查证的翔实史料和见证人叙述为辅助,再现了一个家族举全家之力,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的历史。《族魂》揭示了民间视野中的抗联是东北儿女组成的军队,他们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作者叙述了东北抗联的后方给养钱的来源,并通过一个家族的抗战史再现了一个被忽视的史实。
《族魂》是刘晓明凝聚人生华彩的聚焦点,而这个焦点不是单纯独立的,它来源于刘晓明多年的性格积累和思想沉淀。看看刘晓明的履历,就不会为他的成果而感觉到惊奇,因为他的屐痕中闪烁的是智慧和辛劳凝成的汗水。1957年出生的刘晓明,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学士学位,曾有五年的戎马生涯,1977年入哈尔滨印染厂,历任技工、团委干事、团委副书记。1980年调入哈尔滨市公安局,历任监宣组长、政工干事、宣传干事、副大队长、警训队长。1990年调入哈尔滨市政法委,历任主任科员、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宣传处副处长、宣传处负责人。2002年调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任宣传中心主任。刘晓明文学功底深厚,多年来笔耕不辍。曾担任过《长安》杂志特约记者、《法院日报》哈尔滨记者站站长、《黑龙江法制报》和《哈尔滨日报》特约记者。2004年刘晓明下海经商,入聘澳门三精中央药厂、澳门中央大药厂,历任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行政总裁,并担任澳门中国企业协会监事、澳门中葡企业协会名誉顾问、澳门退休警务人员协会名誉顾问、中国澳门养生会副会长。出版有小说《三十步》、电视剧《末等警官》等多部作品。
多年来,无论是做什么工作,刘晓明从来都是把爱党、爱国、爱家乡作为自己的追求主线。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把血液里的顽强与奋斗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他拥有的是生生不息的红色追求。
2017年8月,《新晚报》以《梦想不老:61岁冰城老人自驾3600公里穿越“死亡之海”》为题,报到了刘晓明挑战人生的又一壮举。抱着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刘晓明又一次挑战自己的极限。这年7月,61 岁的刘晓明自驾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闯过罗布泊这片被称为 死亡之海 的神秘区域。这是一种勇气和魄力,也是一种对待梦想和生活的态度。刘晓明说,现在很多人生活得很消极,许多人退休之后就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劲,一些年轻人也因为害怕失败不敢挑战困难。
追求,是人生的不断更新的目标。而刘晓明的每段追求,都是在满满的正能量笼罩下来确定并完成的。因为,他的思想底色是鲜红的。
红色的价值永远在行动中彰显
2020年9月3日上午,刘晓明回到了爷爷刘耀庭成长并战斗过的讷河市。在讷河市在烈士陵园门前,他和讷河市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及全市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一起,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暨东北抗联烈士后代捐赠仪式。刘晓明把他亲自从罗布泊带回来的胡杨树标本捐赠给讷河市烈士陵园。他觉得胡杨树三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胡杨,象征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作战的东北抗联精神!于是将此树千里迢迢运回家乡,又请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专门为此树标本题写了“东北抗联,精神永存”八个大字,请专业人员镌刻在标本底座上。
中共讷河市委书记温和与刘晓明为胡杨树标本揭幕。并为为刘晓明颁发了捐赠证书。讷河市是革命老区。刘晓明觉得在抗战胜利75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作为一名抗日军人的后代,一名退伍老兵,来到了爷爷、叔爷爷和父亲的家乡,这里是他们与日寇战斗过地方,又一次追忆起爷爷刘耀庭、叔叔爷爷刘景阳和父亲刘树林等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缅怀他们那种不怕牺牲、顽强勇敢、忠勇不屈、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教育下一代要记住他们,要继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发一分光!在讷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刘晓明还捐赠了他著作的书籍《族魂》以及刘景阳抗战时的信件。
就在半个月前的8月15日,刘晓明向哈尔滨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捐赠爷爷刘耀庭烈士的革命烈士证书等13件套史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39年9月,刘晓明的爷爷刘耀庭在一次对日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9天后,李兆麟将军签发《抗联第六军军部关于召开刘耀庭烈士追悼会的通令》。通令中写到:“本部认为刘耀庭烈士的牺牲,不但是本军最重大损失,乃是国家很大不幸。”
捐赠仪式现场,刘晓明还向哈尔滨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捐赠父亲保存的奖章、勋章、老照片等物品。谁都知道,这些珍贵文物是无价之宝,可是刘晓明却都捐献给了国家,因为他觉得,这些文物存放在他应该存放的地方更有意义。
2017年 1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地方教材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的文件,得知此消息后,刘晓明久久不能平静。他产生强烈地了创作冲动,用三个月的时间反复斟酌推敲以赋的文学形式创作《东北抗联英烈赋》,以此缅怀英烈,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他用内心中火一样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气贯山河的作品。
从人民警察,到大企业董事长,从作家,到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社会活动家,无论什么身份,刘晓明心系家乡、关心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怀永远没有变,彰显红色价值的初衷永远没有变。为家乡做贡献、为振兴龙江做贡献,是刘晓明的不变追求。他积极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服务,身兼四家省、市级商会顾问,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经济知识为企业家排忧解难,他还将港、澳企业家的朋友,招商引资到家乡投资创业。

2021年7月1日,刘晓明一大早就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建党百年庆典。这名年过六旬、入党40多年的老革命后代,看着转播热泪盈眶。他更加觉得,他有责任,永远为红色守望!(尹景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