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拜泉县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委、齐齐哈尔市委人才工作部署,紧扣《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任务要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着力提高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下沉率和渗透率,将人才和科技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科技创新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畅通乡村振兴“最强一公里”。
强化“人才引领力”,科学谋划乡村振兴“新路径”。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县委书记主动领题、重点攻坚,围绕乡村振兴发展,大力引进产业型紧缺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带动型头雁人才和成长型基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型专家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立足资源优势谋划产业发展,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依托省农科院种养结合实验室(北方)何鑫淼专家团队,引进8名生物菌剂类专家人才进行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同步招引北京天宇力恒工贸公司投资1.2亿元,在拜泉县时中乡军民村注册黑龙江省农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成果转化提供运行实体。何鑫淼专家团队在肥料配方、发酵技术、科技培训、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提供技术和资质支持,共同实施“拜泉县微生物菌剂产业化项目”,实现粪污资源、秸秆资源的再利用。同时,推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刘娣“头雁”工作站子站,引进4名“头雁”团队成员,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特色生猪养殖、种养结合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经济,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大循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耕“农业新产品”,着力贯通乡村振兴“原动脉”。深入挖掘需求,破解惠农产品偏少难题。围绕促进乡村产业增收、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展着力点,推动人才引进带动产品引进,为乡村振兴疏通发展路径。成功引进东北农业大学杨德光玉米非生物逆境生理与调控创新团队,在农业服务中心试验田和上升乡团结村建立育种基地,成功试种培育“德美亚3号”和“利单656”两个新品种,最新验收的玉米抗逆技术成果转化后,可为简化杂乱的市场玉米品种,提高玉米产品单产和抗灾害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在黑龙江省推广玉米新品种提供依据和参考。立足科研创新,有效激发重点人才创新动能,持续发挥食用菌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引进食用菌行业首席专家张介驰及6名团队成员,组建国家、省内知名专家+县级农业专家的研发团队,推动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深化王伟明“头雁”工作站子站、李鸣雷科学家工作室在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方面的主体作用,育出适合拜泉县气候、资源的香菇和黑木耳优良菌种,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开拓“掌上云服务”,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信息链”。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优势,推进线下科技帮扶、线上交流渠道双向发力,实现服务“上云”、技术“赋能”,“人才+科技”成效再提升。聚焦乡村振兴引才聚才主体作用,发挥东北农业大学等合作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个层面科技特派员的“智囊”作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开通“掌上云服务”打造“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平台”,让手机变成“新工具”,畅通群众和专家人才交流渠道,搭建交流桥梁,有效提升群众的知识技术水平。自农业科技云服务渠道开通以来,解决种养大户农业生产问题1300余次(项),推广新技术100余个、新品种60个,切实推动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直接建设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圈舍,实现了乡村振兴服务的线上线下“双线融合”。(魏伯勤 通讯员 王克俭 杨静伟)
信息来源:中共拜泉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