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 董楠楠)近期,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村的闯盛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直播基地里网络直播销售一直热火朝天的进行着。镜头前,梨农张振义用朴实的语言介绍着南果梨的特点,他身后的生产车间里两套自动化选果机也在同时运转着,将收获的南果梨进行机械化分选,然后按照等级包装、入库。“现在南果梨从生产浇水到入库保存都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产量大、质量优,南果梨也能走上云销售的路子了。”看着直播间里一个接一个的订单,梨农张振义高兴的说。当天一场2个小时的直播,张振义就卖出了200多单,大约3000斤南果梨。

据介绍,南果梨属辽南特产,以色泽鲜艳、果肉细腻、爽口多汁、风味香浓闻名。作为南果梨主产区的“中国南果梨第一县”——海城市已经有120余年的种植历史,海城市政府更是明确了南果梨“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以抓好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构建“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科技化支撑+品牌化运营”的现代化发展格局,对南果梨实施提质增效,使南果梨成为当地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随着南果梨产业的扩大,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16年起,国网鞍山供电公司持续加大电网建设投资,投运新建66千伏上英变电站等“小康电”示范县电网工程提高供电能力,加快农网改造升级,解决南果梨产区电源布点不合理和局部电压低等问题。2023年,不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实现用电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全覆盖,为重点合作社和南果梨企业增加变压器,实现三相电入村,保障了梨农实现引水上山,建立冷库,安装选果机等电气化设备的用电需求。

“以前全靠人力种植,种不了那么多梨树,也不敢种那么多梨树,现在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大家用上了先进的设备,还有了冷库,生产更高效、储存有渠道,可以一季梨四季销,大伙儿就敢多种多产了。”梨农张振义已经种植30年南果梨,从最初的500多棵,到现在的2000余棵,年产量增加了7.5万斤,年收入增加了15万元。

有了产量,接文镇的梨农们也在想方设法扩展销路,并建立了果脯厂和榨汁厂,进行南果梨深加工,丰富产品业态。这两年,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南果梨也搭上了网络销售的快车道,梨农们把直播设备搬进生产车间、搬到果树下。目前,接文镇全镇约有120万株果树,占地面积近4.5万亩,年产达9万吨,毛利润约合2.8亿元,每年通过直播可销售南果梨50万斤,梨坨、梨脯等各类深加工产品15万斤、果汁5千箱,增加效益180万元左右,梨农的钱袋子更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