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基辛格和他的“缓和”时代

1974年9月,为捍卫他所拥护的强调美苏平等共存的“缓和”思想和“缓和”战略,亨利·基辛格在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听证会上苦口婆心地全面阐释了“缓和”战略背后的哲学机理:美国的对外战略需要限制自己的野望和目标,这是因为决策失败的风险超过可能得到的好处,虽然他内心也恨不得一蹴而就,但也不得不安于缓进和徐图之道,这就意味着要跟世界的现实妥协、跟美国自己妥协。基辛格坚信,政治家必须同时也是教育家,他亟需填补本国人民和他的设想之间、本国传统与其未来之间的巨大鸿沟;如果一味将政策建筑于人民的经验之上,那政策必将失败。基辛格进而强调,美国在本质上不适应现实主义外交而倾向沉湎于理想主义的道德外交,因而“缓和”理念在美国独特的政治生态中面临挑战;“缓和”是同苏联这一洲级强国进行马拉松式漫长竞赛的一种长效战略智慧与新型战略文化,其目的在于,“向美国人民证明,危机和对抗是外交政策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大国关系的日常处理办法。”

001(1)(1).jpg?v=1701335319

当地时间1982年4月27日,英国伦敦,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作为“一个核桃的两个瓤瓣”,在尼克松总统配合下,基辛格本人政治成就以对苏缓和(Detente to Soviet Union)、向中国开放(Open Door to China),以及构筑全球五大力量中心战略稳定体系而日臻高峰同时,他所构筑的对苏“缓和”大厦却逐渐遭到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攻讦,以至于新保守主义战略家、里根政府时期助理国务卿帮办的沃尔福威茨指责基辛格,“错就错在他不懂得他生活所在的这个国家,不懂这个国家信奉着某些普遍的原则”。美国著名外交史家罗伯特·舒尔茨辛格则指出,评估基辛格所做贡献的较好标准,或许应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思考外交事务的方式、确立重点的方式以及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由此,对于基辛格成败、功过之评价,在美国极为混乱且伴随政治极化效应而呈现两极化,但从强调不同文明、异质大国共生共存的基辛格所毕生主张的“缓和”思维而言,他确实称得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宏大实践与谆谆教诲,不仅规训着冷战、成功促进冷战的自我控制自我维稳,更是在未来中长期帮助指引着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大国战略稳定与事关重大的两国永续和平企望。

基辛格现实主义的独特早年经历

的确,基辛格是美国文明的外来者和旁观者。历史学家巴里·葛温在其知识分子史力作《悲剧的必然性:基辛格和他的世界》中,将基辛格与列奥·施特劳斯、汉娜·阿伦特一起置于逃离大屠杀并被魏玛民主失败所困扰的德国犹太人思想家谱系,以解释基辛格的对外战略偏好。虽然这种归类受到批评,但也不无合理之处。正因为基辛格是美国政治文化的外来者,他一方面对大众民主存在疑虑,认为民主的民粹化会引发外交战略失衡,导致国家难以产生真正可靠、长效的外交战略,极右翼势力会利用“苏联威胁”“中国威胁”等意识形态宣教话语深度动员选民,破坏美国的民主,导致美国陷入“敌人缺乏恐惧症”与“威胁通胀”,加剧美国政治极化,破坏美国协调目标与能力的大战略技能;另一方面基辛格从未被美国立国哲学特质中的清教元素及其一元化世界的意识形态特质所绑架,进而他以现实主义的历史机理生发出迥异于美国政治生态的外交战略哲学。此种借鉴欧洲均衡体系与协调外交理路的大战略思维,离不开来自欧陆的基辛格的独特人生体悟与学业经历。

1938年11月跟随父母逃离纳粹德国后,基辛格家族至少有26位亲戚遭到纳粹杀害,幼年时期在德国长期遭受歧视的人生经历导致基辛格初到纽约时十分胆怯,以至于他在马路上散步时如果迎面走来几位美国男青年,他会立刻绕道或去马路另一面从而避开他人。作为二等兵及美军第84步兵师情报人员的基辛格参加二战之经历对他人生影响极大:一方面,基辛格在战争期间遇见年长他15岁、同为德裔美军士兵的高材生弗里茨·克雷默,进而大大激发了青年基辛格对于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兴趣,并决心提升自己的学历、改变自身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基辛格亲自参与解放纳粹德国诸灭绝营的人生体悟对其刺激很大,累累白骨和千里废墟的景象强化了其现实主义、悲观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哪怕数年之后,基辛格还是无法忘却灭绝营的残酷画面,他1950年时对此写道,“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与西伯利亚劳工营生活过的那一代人是无法做到像他们父辈那样,言谈之中带着同样乐观的语调的”。

001(1).jpg?v=1701335319

1950年,基辛格在哈佛时期的照片。

二战后,基辛格在哈佛大学的继续求学经历和学科训练受到当时已闻名遐迩的汉斯·摩根索以及稍早出名的奥斯瓦尔德·斯本格勒等学者的现实主义、悲观主义历史哲学之深刻影响。有鉴于此,基辛格认定,生命充满一种内在的命运,但却永远无法定义,历史的伟大进程只能依靠直觉感知,却无法用因果关系去归类。受此影响,基辛格的博士学位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凸显其保守主义思想以及深具悲剧张力的历史哲学内核。

此种强调构筑均势、追求协调外交、现实利益强于道德关怀的学术思路引导基辛格坚信,大国的对外战略决策远非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的简单命题,而是在“糟糕”与“不那么糟糕”之间进行权衡的必要妥协。经过数年努力,基辛格于1954年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并逐步获得终身教职、获评教授,同期成为共和党大佬、党内温和派纳尔逊·洛克菲勒的重要智囊。基辛格进而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而得以放手办刊、科研,并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初强化了其“有限核战争”思想以及构筑大国战略稳定结构的相关筹谋。

“既要使自己活,也要让对方活”:基辛格的“缓和”思想

早在1954年,基辛格便深刻观察到苏联对外战略中的“防守本质”,他强调“革命国家的动机也许只是防御性的,它遭到威胁的惶恐之情也许是发自肺腑的。”他继而批评,“过去美国外交政策行为被一些乌托邦思想所激发,认为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世界的根本和谐将会出现”,但这种前景几乎不会呈现。应当说,这一认知颇为精准,但凸显了基辛格的苏联观同当时美国决策层流行的苏联观之大不同。

尤为重要的是,基辛格早在50年代末便强调,美国不应寻求将美式制度强加于新兴国家,应接受并认同世界秩序和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不同于当时正在闪耀的小阿瑟·施莱辛格等自由派学者,基辛格认定,改革苏联的政治社会结构,无异于乌托邦式的幻想,所谓“政治成熟”,就是接受世界如其所是的样子,接受世界不是美国想要的样子。就此,深受比较悲观的苏联观的影响,基辛格曾于1973年私下对美国海军上将埃尔莫·朱姆沃尔特表示,美国的国家生命像很多其他伟大的文明一样,已经走过了它的巅峰,美国只能在目前实力均衡的条件下同苏联达成情况最好的交易;基辛格知道自己将成为向苏联做出妥协的谈判者而载入史册,但苏联如同斯巴达而美国则就像雅典,美国人只能怨自己,因为美国缺乏同苏联长久对抗的耐力。朱姆沃尔特后来指出,基辛格的言外之意便是,从历史长远角度来看,实力天平已偏向苏联一边。虽然基辛格后来竭力否认谈话内容,但这次讲话相当著名,吐露了他的真实世界观,这也深刻刺激了美国右翼。

有鉴于此,基于对苏联实力的感知及其未来意图的畏惧,基辛格认定,面对苏联自60年代末以来的强力崛起,美苏“缓和”在道义上、政治上和战略上都是极为必要的。鉴于暂时无法阻挡苏联成为真正超级大国的趋势,通过借鉴19世纪“欧洲协调”框驭“革命法国”的历史经验,美国需要部分地接受苏联同美国的“对等”和“均衡”地位,进而框驭苏联破坏国际秩序的革命冲动。其中,实现“缓和”的机理在于构筑大国间的行为规则与互动机制,核心在于权力均衡的构建及巩固,据此实现美苏之间基本且可持续的战略稳定(Strategic Stability)。

001(2).jpg?v=1701335319

1972 年,基辛格(左一)和理查德·尼克森总统(中)在讨论。

通过同尼克松总统的有效配合,以及搭建尼克松——基辛格二元小圈子决策模式,作为总统最为信赖的核心助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水门事件”后兼任国务卿,他同期主导尼克松、福特政府搭建了下述美苏“缓和”的战略框架:(1)美苏相互间谋求以核均势、核稳定和核军控为基础的战略克制与战略稳定,包括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武器协定”(ABM)、美苏“海床协定”等;(2)美苏筹措并维系全球范围内基本的双边行动规则,包括《相互关系基本原则》《防止海上事故协定》《防止核战争协定》、升级双边元首直接联系热线装置以及拟定美苏《互不侵犯条约》等;(3)有选择性地构筑美苏相互依赖制度,并加以维持和变革,据此,美苏相互依赖带来相互义务,可进一步促成双边共同利益和战略稳定的实现。

通过推行“缓和”,基辛格显著提高了70年代前期美国对苏联的技术转让、信贷支持和粮食出口力度,进而曾比较有力地规约了苏联的对外战略行为,以此构筑了美苏大国战略稳定。需要指出的是,与“缓和”战略配合,基辛格同期对华“解冻”外交实为服务于对苏“缓和”战略的附属品,他本人虽也曾希望将美苏“缓和”的诸项机制和规范施用于1977年前的美中关系,当然这一努力并不成功,但上述宏大规划显露出基辛格旨在构筑美、苏、中、日、欧五大力量中心战略稳定结构的夙愿。就此,基辛格推动尼克松政府有效转变了朝鲜战争以来美国的大战略方向,美国从冷战“十字军战士”和道德洁癖主义者,回溯为以现实国家利益为基准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大国,这有助于美国恢复国力、疗治“越战综合症”创伤,有益于美国根本适应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政治生态。

“缓和”衰亡及其评价和遗产

1979年圣诞节,苏联入侵阿富汗,卡特政府随即废除年中达成的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卡特及后任里根政府旋即大增军费、重建优势,特别是构筑苏联国民经济无法承受的核常武备优势,同时逼促苏联政治转型、废弃美苏平起平坐的战略观、全力打击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活动,对苏“新冷战”自1980年全面爆发,基辛格精心构筑的对苏“缓和”大厦就此崩塌。虽然1987年后美苏逐步达成第三次“缓和”(第一次“缓和”为1959年前后以尼基塔·赫鲁晓夫访美为代表的短暂美苏关系“缓和”时期),但以苏联全面收缩、美国逼压苏联及俄罗斯为特征的新时期“缓和”,显著不同于基辛格所勾画的美苏第二次“缓和”结构。

即便1977年起基辛格不再实际参与美国外交决策,但受其思想影响的当年助手和弟子在入仕后积极秉承“缓和”思维,修正着痴迷于意识形态进攻的美国右翼单边主义外交。其中,任福特政府晚期以及老布什政府时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坚信,“缓和”战略促成的美苏大国关系互动的“互惠性”逻辑,是美国在维持军备建设的同时所积极追求的另一对外战略支柱,这一思路也指导着斯考克罗夫特及其助手劳伦斯·伊格尔伯格在1989年对中国的访问策略和持续性的对华“接触”战略总体思路。

但在新保守主义者和一些自由派看来,基于“山巅之城”历史经验的使命感,始终是美国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战略传统,美国绝不能仅代表自己的光辉与荣耀,基辛格不顾他国内政而只关注其外交行为进而推动“缓和”的决策,同美国立国哲学抵触,导致美国长期自矜的道德权威大为衰落。他们还认为,基辛格及其助手的“缓和”战略是对凯南勾画的赢得对苏冷战至臻道理的背叛,即“美国需要遵循自己最好的传统,并且证明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它是值得延续的”。

新保守主义者认定,基辛格所缔造的“缓和”秩序是一种强调强权即真理、超级大国垄断暴力以及相互间恐怖平衡才是解决分歧手段的被动和无良秩序,这一秩序缺乏最为根本的“道德”和“合法”基础,是基辛格无视对苏道德责难而只关注力量问题的妥协办法。鹰派进而强调,美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自由主义天命之所在,“缓和”派不能逃避“转型”苏联政治社会模式的道德义务和时代责任,“缓和”的前提应是苏联和东欧“核心政制”之转轨,“缓和”的最终要义应是“终结那些分裂人类的奥理和深渊”。说到底,“缓和”兴衰彰显冷战晚期美国内部有关“相互依赖”与“美国第一”这两种战略理念间的缠斗。而如果我们从内外联结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苏“缓和”走向衰亡的同期,正是战后美国保守主义运动复振、新保守主义甚嚣尘上的高潮期,基辛格外交政策逐步被边缘化的同时,正是美国政治极化、文化内战与内部割裂加速恶化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与新保守主义力量相反,共和党温和派及民主党内仍旧保有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支持者和效仿者。福特政府副总统洛克菲勒、卡特政府国务卿塞勒斯·万斯等人士都是对苏“缓和”的坚定支持者,“冷战之父”乔治·凯南也积极认同对苏“缓和”这样一种大国“柔术”,强调基辛格才是真正理解他本意的战略家。凯南和基辛格的惺惺相惜根因于凯南终其一生认定,国际秩序最显著的特质是多样性而非一致性,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在全球扩散的美国体制将超出美国的战略能力。美国对外战略的鸽派代表、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威廉姆·富布莱特也全力赞扬基辛格的对苏“缓和”思想是一种面向未来、对于苏联的估价基于其实际表现,而不是美国战略家一贯从最坏处着眼的有益的大战略,称赞“缓和”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美国肩负的非履行不可的战略义务。

从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加以审查可以发现,“缓和”战略是二战后美国“新政联盟”和新政自由主义所亟需的生命线和外交产物,包括共和党内部温和派在内,美国政治光谱中的中左派政治力量往往倾向于开拓并维护美苏关系在内的东西方关系全面“缓和”:如此一来,被压缩的军费开支才可用于公共生产、市民消费和福利提供,国际关系的积极缓和则为美国商品打开了涌入苏联、东欧和中国市场的大门。

由此,基辛格敢于直抒胸臆地大骂美国的右翼力量,强调他们不顾一切地妖魔化苏联、玷污了“缓和”。基辛格亦公开严厉批评拉姆斯菲尔德,认为其为了个人权势全力渲染苏联威胁,是他一生中见过的白宫里最腐朽、最危险的人。虽然明知“缓和”日渐遭到美国社会抛弃,但基辛格直至1976年大选前夕仍然苦苦强调,民族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相互依存结构,难道不是国家首要且基本的道义责任吗?即便如此,民众对基辛格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其支持率从1974年的75%至85%,下降到1976年的50%,至1976年11月,基辛格的负面支持率已经远高于当时美国任何其他重要政治家,基辛格已成为当时美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中的“负面”符号。即便如此,他仍旧呼吁美国各派亟需珍视“缓和”框架,同苏联维稳大国相互间的权力均势格局,避免陷入对权力优势的痴迷。

基辛格卸任后仍旧长久地遗憾于卡特政府时期对苏“缓和”大厦的动摇,不满于波兰裔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感情用事以及卡特总统的浸礼派牧师气质,认定这些都破坏了他所珍视的“缓和”遗产。对于里根等新保守主义者,基辛格更是嗤之以鼻。他强调,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首先要求有感知未来进而掌握未来的直觉力,美国必须不断学习如何预测未来的陷阱,这更多需要依靠审慎的“常识”,而非建筑于美国天定命运的“天意”,即便国父们和里根等人看到了所谓的“天意”在美国这一边。因此,基辛格非常敬仰现实主义战略家奥托·俾斯麦的名言,“一个政治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上帝的脚步声,抓住他的斗篷下摆和他一起走上几步路”。

001.jpg?v=1701335319

基辛格

正如基辛格的箴言,公开争取美国的霸权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国际秩序不被视为公正的,任何国际秩序都无法存在;美国外交政策思维的主导趋势必须是将权力转化为共识,从而使国际秩序建立在协议的基础上,而不是勉强的默认;美国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道德共识,这种共识可以使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破坏性。曾经的对苏战略优势论者尼采,亦在晚年呼求全面核裁军,并对美国痴迷于绝对安全、一元化世界进而深陷两场反恐战争深表不安。同样,曾主导深刻卷入越战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也以深刻反省美国冷战战略及自身越战作为而发人深省,他认定“美国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

凡此种种,基辛格等“缓和”派战略家认为美国如此一来才能避免陷入保罗·肯尼迪常说的“帝国过度扩张”陷阱、战略透支局面以及泛道德化外交所导致的战略和地缘困境。但事实已十分清晰,赢得冷战、问鼎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加速开启同伊斯兰世界、斯拉夫世界和中华文明的对抗,基辛格所担忧的美国“敌人缺乏恐惧症”和“威胁通胀”再度严重,弱化美国国内两极分化和政治极化的系统改革举措则长期不彰。

毋庸置疑,20世纪70年代由基辛格等战略家构建的“缓和”理念及其实践,一直需要美国决策层及其政治社会生态所珍视、所领悟、所实操:承认国际战略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前景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多元化特色;就国家安全战略,美国需弱化“绝对安全”执念以及就各领域绝对军事优势的偏执性追求,而应转而奉行大国均势及“相对安全”,实现由过去刚性的、不可持续的美国“统治”“主导”,向美国“领导”“治理”而有序转变。“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美国历史上审慎、明智的决策者所疾呼的“既能使自己活,也能够让对方活”的“缓和”教诲言犹在耳,面对中美实力对比日趋相对平衡与不同文明现代化范式加速演绎的未来世界,美国恐怕终究需要在放弃痴迷“单极时刻”的基础上,去生发另一轮“缓和”思维,去同他者大国共筑另一个全面的“缓和”时代。与此伴随,基辛格的人生体悟与战略智慧值得中美两国战略界和知识界的研究与领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李文闻】

绥芬河公路口岸货运量创新高 智能化通关助跑“加速度”

11月14日早晨7点多钟,黑龙江省绥芬河公路口岸,跨境货运车辆就排起了长队。在海关关员严格监管下,满载新鲜果菜、二手汽车、日用百货的车辆依次驶出国门,勾勒出向北开放通道上繁忙有序的生动图景。据绥芬河海关数据统计,今年1至10月,绥芬河公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23.5万吨,同比增长25%,超去年全年总量;监管进出境车辆10.3万辆次

连城塘前:香菇撑开“致富伞” 整乡推进绘就共富图景

11月10日,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塘前乡罗地村尚福鑫农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内暖意融融,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架上,朵朵香菇饱满肥嫩、破棒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小小的香菇,如今已成为塘前乡整乡推进共富的“金钥匙”。

强电工程轨行设备顺利进场 西十高铁湖北段施工再提速

11月11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武九客专公司建设管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承建的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湖北段(以下简称西十高铁湖北段)接触网工程轨道车组在天河大桥施工现场顺利进场并完成吊装,这标志着西十高铁全线站后强电工程,即将进入到接触网导线架设的关键阶段,为工程整体建设按下“快进键”。

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有的地方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有的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上盲目进行数字攀比;有的地方为了项目上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堆数字出业绩”搞“纸面发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尚未根除。统计数据本应客观反映一地发展真实情况,一旦被“美颜”“整容”,就会失真甚至贻误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

民革长沙市委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蒋涤非刘汇出席并讲话

11月5日上午,民革长沙市委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湖南宾馆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湖南省委会主委蒋涤非,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汇出席并讲话。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长沙市委会主委康镇麟致辞。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长沙市委会主委李舜代表各民主党派长沙市委会、长沙市工商联致贺词。民革长沙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杨舜尧主持纪念大会。民革湖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泽容

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取得里程碑进展 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

11月3日,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迎来两项重大突破,由该中心发起并主导的“中俄数字经济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同时,两个由莫斯科大学推荐的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启动在厦门实体化筹建。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正在结出硕果。本次揭牌的“中俄数字经济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的重要成果。该

教育部重拳规范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审核再升级,严打“曲线高考”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格特殊类型招生报名资格审核,明确“不得降低报考条件、不得放宽审核标准”底线,覆盖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招生类型,剑指“曲线高考”乱象,筑牢公平公正防线。资格审核“全链条”严控通知明确,高校须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协同审核考生身份、学籍、省级统考、校考、高考报名等关键信

厦门海渔执法携手科技馆:守护水生精灵 共筑海洋家园

近期,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以下简称“一大队”)联合厦门科技馆等单位,在科技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科普宣传活动。知识科普“零距离”一大队走进科技馆,设立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知识科普、互动交流等形式,向参观人员生动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南安山美水库“数字引擎”发力:“山美生活”小程序激活九都库区发展“一池春水”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九都镇群山环抱间,山美水库既是保障下游300多万群众供水、600多万人防汛安全的“生命库”,也是承载乡愁与生态价值的地标。2025年4月,九都镇人民政府打造的低成本、优服务、可持续的“山美生活”小程序正式上线,短短六月便成为激活库区生态、赋能文旅、联结移民的核心载体,书写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九都答卷”。

完美!湖北境内两座桥梁昨日接连实现跨线空中转体

昨日,两座万吨级的单体大型桥梁桥体,在湖北省内接连实现空中转体,上跨多条铁路线路的高难度“空中芭蕾”。上午,在位于武汉市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的万家咀大桥,重达约1.4万吨的桥体沿逆时针方向平稳旋转54°,精准横跨下方繁忙的武黄铁路线,实现桥梁结构的精准对接。

云南省召开“十四五”农业农村专场发布会 详解六大发展成效

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会上,相关部门全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情况,重点阐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实践成果,并现场回应记者提问,展现出符合云南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云南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

湖南党政智慧办公平台全域覆盖 “湘办通”引领政务服务数字化革新

一场从纸间传递到指尖直达的办公效率革命,正在湖南各级党政机关悄然发生。“以前在微信群里发布会议通知,总会担心有人漏看消息,回执收集零散又费时,有时还要一个个打电话确认。现在用‘湘办通’发通知,几分钟内就能收到全员回执,效率太高了。”自贸区郴州片区、高新区办公室工作人员深有感触。这份便捷,正成为湖南全省党政机关的工作日常。平台覆盖全省湖南党政智慧办

“耿庄大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百年贡蒜打造乡村金色名片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最新公告,对870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承载着辽宁海城耿庄镇百年农耕记忆的耿庄大蒜赫然在列。这张浸润着历史底蕴的“蒜名片”,在斩获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再获国家级权威认可。

中西部高铁大动脉实现“全面互联”,武汉西安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

由武九客专湖北公司建设管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十高铁湖北段接入原汉十铁路十堰东站通信信号系统改造施工正式开始,这标志着西十高铁与汉十高铁连接工程正式启动。据了解,西十与汉十高铁连接工程涵盖通信信号连接、轨道和电力供电连接等多个施工内容。

政务AI大模型有了部署指南,两部门联手防止“模型孤岛”

一项旨在规范政务AI大模型应用的国家指引正式落地,为火热政府AI应用划出边界、设定红线。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这份指引从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方面对政务大模型部署作出规范,强调要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并

浏阳市委书记肖正波专题调研职业教育 强调深化产教融合 服务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肖正波专题调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服务浏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肖正波在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调研肖正波先后前往长沙轨道交通职

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全国首例引热议

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出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推行此项政策的省份。10月9日,随着绍兴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浙江省11个设区市已全部出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相关文件。这标志着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全覆盖。这项广受关注的政策落地,意味着浙江中小学生和家长望眼欲穿的全省域春秋假正式到来。全省覆盖:政策脉络浙江

创新推进“三化协同” 黑龙江甘南县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甘南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全县年秸秆可收集量在100万吨左右。多年来,甘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大气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紧密结合,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原则,不断在全量还田和离田利用上发力

八天“文化狂欢”!安溪金谷溪岸文艺嘉年华赋美乡村、礼赞祖国

“第一次来大陆,我就把第一站选择在金谷溪岸文艺村,因为之前看到好多媒体的报道,一直很期待,这次来到现场,发现真的是不虚此行,超赞!”来自香港的陈女士一边跟家人视频分享快乐一边赞不绝口。▲金谷溪岸文艺嘉年华系列活动现场国庆黄金周的福建泉州安溪金谷溪岸文艺村,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安溪县金谷镇党委、政府精心策划的“溪岸艺术汇·国庆乐翻天”金谷溪岸文艺

提升治理效能 两部门为社会组织理事会“定职责、明规则”

社会组织理事会决策机制迎来重大变革,民主集中制与一人一票表决成为硬性要求。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理事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社会组织理事会的职责权限、决策机制、人员组成和运转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意见》强调,理事会会议必须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每名理事会成员平等且充分发表意见,实行一人一票进行表决。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