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魏伯勤 通讯员苏广鑫 马娜)在金秋的温柔笔触下,克东乡村被绘上了一抹抹绚烂的色彩 - 大豆摇曳生金,玉米穗头饱满金黄,万亩蔬菜地中采摘的忙碌身影交织成一幅幅丰收的景象。漫步于这仲秋时节的克东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克东县委、县政府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深耕细作,不断探索适合本土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实现了产业量的飞跃,更在质量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北纬四十七(克东县)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线见证了丰收的硕果。厂区外,满载玉米的车辆排成长龙;车间内,16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将一颗颗田野中的鲜食玉米迅速转化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从采摘到成品,仅需不到3小时,便完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华丽转身。公司总经理张天伟自豪地介绍,公司今年规划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采用错峰种植、无人机作业、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了8万亩高标准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和供应,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实现了“村头就业,挣钱顾家”的美好愿景。

“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我们收获和加工同步,工厂里2500多名工人两班倒,每天加工24个小时,日加工玉米500万穗,预计全年可以加工玉米1.4亿穗。”公司总经理张天伟介绍,今年,公司根据产能需要,规划11个鲜食玉米品种,采取错峰种植、植入无人机、农业物联网、聘请技术员等方式,建设高标准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4万亩,与农户合作订单种植4万亩。还吸纳了当地村民务工,为他们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村头就业,挣钱顾家”。
与此同时,克东县还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等乡村“微经济”,为乡村振兴持续“加油”。从蒲峪路镇玉华村阿婆粘豆包的香甜,到润津乡和平村古法酿造的酱油醇厚,再到昌盛乡东龙村酸菜的传统风味,这些“小而美”的产业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也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走进克东县蒲峪路镇玉华村村阿婆粘豆包加工厂,一个个玲珑剔透、圆润可人、热气腾腾的粘豆包被整齐地摆放在蒸盘上,经过晾凉、冷冻、塑封、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润津乡和平村“润津河”酱菜有限公司,一瓶瓶采用古法酿制的酱油酱香浓郁、回味悠长。在昌盛乡东龙村丝如玉酸菜厂加工车间里,10个发酵池密集排开。东龙村党支部书记陈贵秋从生产线上捏起一片酸菜尝了尝说:“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县里的水饺加工厂就认咱家的酸菜,我们酸菜的年销售额能达到180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克东县通过发展酿酒、养殖、食品加工等多元化特色产业,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开花。202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量突破亿元大关,带动数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让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克东乡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别墅式的农居、宽敞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村道、热闹非凡的文化广场……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新气象。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快板节目,更是生动诠释了克东新农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克东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