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8日北京讯 (张佳乐 王金友 雨蝶)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传捷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4月8日披露,自2023年11月三地签署《共建信用京津冀合作框架协议》以来,通过“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协同监管”三驾马车驱动,京津冀已构建起全国首个跨区域信用监管“共同体”。截至当前,三地实现7.24亿条信用数据全量共享,覆盖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等近1700万家主体,信用赋能区域发展的乘数效应加速显现。
数据破壁:从“信息孤岛”到“全域互通”
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交换规范》和《数据共享应用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这一突破性举措破解了长期困扰三地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不充分难题,实现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等40余类核心信用信息的“一键查询、无感切换”。
“通过GIS平台可视化呈现三地信用数据,我们实现了从‘数据上网’到‘数据驱动决策’的跃升。”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演示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显示,三地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分布密度等数据在地图上动态更新,形成一张实时“信用热力图”,为监管决策提供精准坐标。
智慧监管:风险画像精准“导航”
依托大数据技术,三地归集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信息,构建“信用画像”多维模型,覆盖年报公示、抽查检查、失信惩戒等200余项指标。企业按信用风险等级被分为ABCD四类,监管资源随之动态配置:
对D类高风险企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高频次抽查,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一人三地多投”等违法行为;
对A类诚信企业:推行“无事不扰”政策,政府抽查频次降低50%以上。
“某企业在北京因虚假宣传被罚后,其天津、河北分公司同步收到风险预警,三地执法人员立即联动核查,避免问题扩散。”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协同监管的“乘数效应”。
机制创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
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三地“双随机、一公开”协同监管工作方案》,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响应机制。针对“昌黎旱黄瓜”地理标志造假等跨区域案件,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启动“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模式,办案周期压缩40%。
“以前办理企业变更需往返京津,现在通过‘全程网办+寄递服务’,坐在天津就拿到了北京发的执照。”北京暖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张女士的亲身经历,成为京津冀商事改革深度协作的生动注脚。
未来蓝图: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制定《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三大方向:
“信用+”服务扩容:在金融、税务、政务等领域推出“信易贷”“信易批”等场景,让守信企业享受“VIP通道”;
信用合规能力提升:开展“信用修复进企业”专项行动,今年已指导189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监管一体化深化:探索“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模型,对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实施“全链条信用护航”。
从数据破壁到智慧监管,从机制创新到信用赋能,京津冀信用监管“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样板”,更昭示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让信用成为市场秩序的“硬通货”,让协同监管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