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2日北京讯 (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随着《学前教育法》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早教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早教托育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但行业高速扩张的背后,是家长们“该不该教”“该怎么教”的集体困惑。记者调查发现,这个被资本热捧的赛道,正陷入“科学启蒙”与“焦虑营销”的激烈博弈。
市场狂飙:5000亿蛋糕背后的三重矛盾
在鄂州某商业综合体,三层楼内密集分布着7家早教机构,从全脑开发到感统训练,课程价格从每节80元到500元不等。然而,鄂州市教育局2025年调研显示,当地0-3岁婴幼儿专业早教机构入托率仅2.33%,远低于22.23%的家庭期待值。这种“供需错位”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注册托育机构虽达18万家,但核心城区托位空置率与县域“一位难求”现象并存。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师资缺口。鄂州市早教从业者中,拥有专业证书者仅占16.4%,66.5%的教师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跨岗教学”。在深圳某高端早教中心,记者看到外教正在给18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双语沉浸式教学”,而该教师实际持有的是成人英语培训资格证。
科学之困:超前教育背后的认知误区
“孩子3岁前背会100首唐诗,入学后反而出现注意力障碍。”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近期接诊的多起案例,印证了《学前教育法》“禁止超前教学”规定的必要性。该院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接受过度知识灌输的幼儿,其大脑前额叶活跃度比同龄人低15%-20%,这种“认知过载”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在南京某“学霸养成班”,2岁孩童每天要完成逻辑训练、识字打卡、外教网课等7项任务。家长王女士展示的课表显示,孩子日均“学习”时长达4.2小时,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0-3岁儿童每日自由玩耍时间标准。这种“军备竞赛”式早教,正在摧毁孩子最宝贵的探索本能。
监管破局:从“野蛮生长”到“质量深耕”
面对行业乱象,多地政府启动专项治理。上海市教委2025年推出的“托育机构星级评定”体系,将师生比、户外活动时长等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不达标的机构将被取消补贴资格。在成都,某托育机构通过“医育结合”模式实现营收增长40%,其配置的儿科医生、营养师团队成为家长选择的核心卖点。
政策倒逼下,行业开始自我革新。飞鹤乳业旗下早教品牌推出“自然养育计划”,将课程植入奶粉积分系统,购买奶粉可兑换森林探索、农耕体验等户外课程。这种“产品+服务”的融合模式,既规避了政策风险,又契合了《学前教育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
专家呼吁:守护不可逆的童年时光
“0-3岁儿童大脑每秒建立100万个神经连接,这种发育不需要填鸭式知识,需要的是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指出,家长随手拍下的孩子搭积木视频,远比早教机构颁发的“全脑开发证书”更有价值。
在杭州某社区,家长们自发组织的“反焦虑联盟”正在兴起。他们通过共享育儿、自然课堂等形式,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社交、解决问题。这种去商业化、去功利化的实践,或许为早教困局提供了另一种解法。
当5000亿市场面临价值重构,是继续制造焦虑,还是回归教育本质?答案藏在每个孩子专注玩耍的背影里,藏在每对父母真正看见孩子的眼神中。正如《学前教育法》所强调的:最好的早教,是守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