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1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基本配置与选择配置相结合的多样化方案,将推动高中实验教学从传统仪器向智能化装备转变。
教育部近日正式发布《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等7个学科的教学装备配置标准,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领域。
这些标准自2025年6月12日起实施,旨在健全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体系,规范和引领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装备的科学配备。
标准发布背景与基本信息
教育部在教基函〔2025〕9号文件中明确,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此次发布的7项标准包括:
- JY/T 0653—2025《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4—2025《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5—2025《普通高中化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6—2025《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7—2025《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8—2025《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 JY/T 0659—2025《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这些标准文件已在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公布,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标准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基本配置+选择配置的设计思路解决了“为何配”“配什么”“怎么配”“配得好”等核心问题。
新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结合实验教学实际需求,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支撑。
配置方案满足基础性实验、拓展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不同层次教学需求。
聚焦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新标准着力推进教学装备智能化升级,新增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教学设备。
这些设备将加快构建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为高中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硬件基础。
在质量安全方面,标准严格把控装备质量安全标准,科学设定技术参数指标,明确教学性能要求,强化安全环保规范。
同时突出育人导向,配套提供实验实践活动指导建议,促进教育装备与课程标准、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回应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需求
此次标准的发布,直接回应了当前高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设备闲置、实验开出率低等现实问题。
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曾指出,教学装备配置需要实现从“传统实验仪器配置向多元装备配置”的转变,从“产品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新标准通过差异化配置方案,考虑了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副主任仝志贤此前在评价类似标准时表示,科学规范的装备标准能“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配设备”到“配育人”的理念变革
与2006年发布的《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相比,新标准突破了简单罗列仪器设备目录的形式。
采用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结构化配置学科教学装备。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春密指出,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索求知、体验创新的过程,对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新标准将“对提升高中办学条件、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落地实施与未来展望
上海市在推进普通高中建设的政策中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教育装备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微实验室等多样化学习空间。
这一目标与教育部新标准高度契合。
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将以新标准为依据,严格把好教学装备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及实验器材使用管理制度。
教育部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育装备战线应加强对科学类教育及实验教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曾这样强调。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高中实验室将告别千篇一律的设备清单,转向满足基础实验、拓展实验和创新实验的分层配置模式。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将加快构建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为高中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安全环保规范的严格执行,则为师生创造更可靠的教学空间。
这些改变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装备支撑,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