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七月的闽北山城政和,暑气渐浓,一场关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的思想碰撞更显热烈。7月3日至4日,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福建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南平市政和县召开。本次会议以“因地制宜——绿色发展”为主题,汇聚专家学者与实践先锋,共话老区苏区振兴新路径。

作为研讨会举办地,政和县始终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指引,将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山区发展新路径,其多项实践成为本次会议的关注焦点。

王山口村的“五合一”链条激活了乡村动能。在石屯镇王山口村,当地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五合一”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引领力、合作社的组织力、企业的市场力、基地的生产力与农户的参与力紧密结合。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可在基地务工或参与分红,实现“一地生多金”。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模式让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5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昔日的“空壳村”变身乡村振兴示范村。

念山村通过确权赋能唤醒了沉睡资源。星溪乡念山村以“资产资源登记确权”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旅游新业态。当地对全村耕地、林地、古民居等资源进行全面摸排登记,明确产权归属,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依托梯田景观与生态优势,打造精品民宿、农耕体验园、研学基地等项目,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分红,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以前老房子空着没人管,现在租给民宿一年能收2万多,自己还能在民宿上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吴大姐的话道出了念山村的喜人变化。

竹、茶双产业撑起了政和生态经济的骨架。作为“世界白茶原产地”和“中国竹具工艺城”所在地,政和将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在竹产业领域,当地建成集竹材加工、设计研发、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竹具工艺城,引进100余家企业,开发竹家具、竹工艺品等2000余种产品,年产值超30亿元,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从事竹材种植、加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白茶产业则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标准化茶园8万余亩,培育“政和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全县80%行政村发展白茶产业,年产量达1.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此外,政和深挖“亿年龙鸟起源地”“朱子文化孕育地”“廖俊波事迹传习地”资源,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一批文旅融合项目,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研讨会上,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以《“两山理论”与新型县域经济》为题作主旨演讲。针对政和“银行存差超100亿元”的现状,他建议,老区苏区不必过度依赖外部招商引资,而应聚焦“激活本土沉睡资金”,通过搭建县域金融平台,引导本地资金投向特色产业、乡村建设等领域,让资金“从本地来、到本地去”,形成内生发展动力。温铁军表示,老区苏区振兴不能仅停留在硬件投入和环境美化,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当前需从“资本下乡”转向“市民下乡”,吸引倡导绿色生活的城市中产阶级参与乡村建设。“市民+农民”的联合创业模式,既能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又能满足都市人对“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和“四洗”(洗肺、洗血、洗胃、洗心)的生活向往,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余文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丁生林等专家学者,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国际生态农业经验借鉴、乡村治理创新等角度建言献策。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第一书记林上斗分享了发动群众、整合资源、联村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福州市闽清县民宿协会会长沐瑶分享了统筹全乡资源、企业化运作乡村的案例,引发热烈讨论。
与会者表示,此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发。未来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实践,坚守绿色发展底色,让老区苏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新活力。

期间,参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政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并参加《聚力“蝶变”——政和乡村振兴故事》新书首发式,观看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切身感受政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