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8日天津讯(李文闻 李小飞 崔岳莺)渤海湾畔,百年津门敞开怀抱,一场关乎半个地球未来的城市对话正在灯火辉煌的海河岸边热烈展开。

7月6日,随着各国嘉宾陆续抵津,“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在天津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市长、驻华使节、智库专家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等超过百位国际嘉宾齐聚这座渤海之滨的城市。
“我可是地道的天津姑爷!”俄罗斯籍贸易商安东·布托夫用流利的中文笑着对记者说,他眼中的天津魅力在于“松弛感与活力的完美融合”。
智慧港口,绿色码头展示中国方案
7月7日上午,渤海湾畔海风激荡,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迎来特殊访客。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近百名中外嘉宾,在这个全球航运枢纽亲身感受中国港口的“智慧脉动”。
码头上,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穿梭自如,自动化岸桥精准抓放集装箱。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这里依托5G、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码头运营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碳排放接近于零。”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部经理冯淼向嘉宾们揭开了“码头大脑”的奥秘。
数字见证实力:天津港年吞吐量达2329万标准箱,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往来。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箱,位列全球第八。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表达感受,那就是‘哇哦’!”来自内陆国塔吉克斯坦的科学院学部副秘书长阿克马尔·涅马托夫激动不已。
鲁班工坊,职业教育架起人才桥梁
当日下午,参访团转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探访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这座以中国古代工匠大师命名的教育项目,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上合国家的技术桥梁。
实训室内,激光打印机嘶鸣,工业机器人灵巧舞动。外国嘉宾与中国学生并肩操作设备,体验跨国教学成果。在数字化加工实训室,埃及留学生小明分享学习心得:“在这里学到的先进技术让我对职业未来充满信心。”
自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落户泰国,这一“小而美、惠民生”的项目已覆盖全球多地。天津已在8个上合国家建设10个鲁班工坊,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成员国。
“鲁班工坊在埃及非常知名,”通过“3+2”联合教育项目来华学习的埃及青年Ibrahim Maher说,“它提供了接触中国尖端设备的机会,真正弥合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海河夜话,灯光璀璨共鉴城市文脉

夜幕降临,嘉宾一行抵达海河天石舫码头。游船犁开粼粼波光,开启海河文化带夜游之旅。作为天津“母亲河”,**海河串联起城市百年变迁**,从近代租界遗迹到现代都市风貌,见证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共生。
游船缓缓前行,两岸地标在灯光中熠熠生辉:意式风情区的欧陆建筑、解放桥的钢铁骨架、津湾广场的摩登轮廓。嘉宾们纷纷举起相机,有人不禁感叹:“天津的夜景美得像一幅画!”
“天津是座拥有辉煌过去的城市,如今它正精心、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融合各种元素与新兴技术。”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策研究所所长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参访后表示,“我真心喜欢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津门聚首,上合峰会进入“天津时间”

本次“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日报社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活动自7月6日持续至9日,包含市长主题对话会、智库交流、非遗展等丰富议程。
“我曾经多次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次是第二次来天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中亚教育合作推进工作机制秘书长索菲娅教授表示,“对于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天津的准备很充分。”
作为占全球近半人口、四分之一陆地面积的重要组织,上合组织将于今年秋天在天津举办峰会。中国作为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正通过此类活动为峰会预热。
“这将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俄罗斯圣彼得堡欧洲大学教授尼基塔·洛马金在活动前充满期待,“我们将在这次活动中学习到很多城市治理经验,为共同面对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海河游船的灯光渐行渐远,而城市对话的灯火正明。俄罗斯贸易商安东·布托夫站在天津港观景台上,看着智能运输机器人穿梭如织,心中已做好决定:“我要把公司部分物流业务放在这里操作。”
夜色中的津门大地,解放桥钢铁骨架与津湾广场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微缩的世界舞台,百年港口拥抱智能革命,职教课堂培养跨国工匠,万国建筑诉说开放历程。今年秋天,当上合峰会正式启幕,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渤海之滨,聆听从这里传出的“上合智慧”。
渤海湾的潮水往复不息,一如文明交流的永恒律动。当晨曦再次照亮天津港的智能岸桥,昨日的参访已化作今日的合作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