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12日北京讯(欧阳雪 张宇晖 雨蝶)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主办,人民法治杂志、中国律师博物馆支持举办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北京也迪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吴振华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法治护航民企发展,协同共建一流营商环境》的书面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要。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次《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研讨活动。我以“双重身份”结合商会服务企业的实践经验与法律工作的专业思考,围绕“法治如何护航民企发展”“多方协同如何共建一流营商环境”两大主题,与各位分享几点体会。
一、民营经济是强国之基、活力之源,法治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浙江为例,每7.8人中就有一位创业者,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的“金字招牌”。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汇聚了数百万市场主体,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
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融资难融资贵、产权保护不足、行政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制约企业活力。法治,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层面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公平获取资源、合法保护权益,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法治保障迈入新阶段。
作为商会负责人,我深切感受到民营企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渴望。许多会员企业曾向我倾诉:“我们不怕竞争,就怕规则不透明;我们不惧风险,就怕权益无保障。”这正说明,唯有法治才能赋予民营企业真正的安全感与发展信心。
二、以《民营经济促进法》为纲,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法治保障体系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绝非终点,而是法治护航民企发展的新起点。从法律实践视角,我认为需从三方面推动其落地见效:
第一,破除隐性壁垒,实现“竞争中性”。
法律明确规定“不得限制或排斥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地区仍存在“玻璃门”“旋转门”。例如,某商会会员企业参与某地基础设施项目竞标时,因“资质审查不透明”被拒之门外。这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建立投诉反馈机制,确保法律条文从“纸上”落到“地上”。
第二,强化产权保护,筑牢企业家“信心之基”。
近年来,“涉产权冤错案件纠正”“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等举措成效显著,但民营企业资产被不当查封、扣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建议司法机关进一步细化涉企案件办理规范,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原则,同时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让企业“创新有动力、成果有保障”。
第三,优化监管方式,推行“包容审慎”执法。
某会员食品企业曾因包装标签瑕疵被处以高额罚款,险些导致资金链断裂。此类“一刀切”执法暴露出监管僵化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推行柔性监管”,建议执法机关建立“企业合规整改免责清单”,对非主观故意、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整改替代行政处罚,真正体现“法治温度”。
三、凝聚“商会+法律+政府+学界”合力,共筑法治化营商环境生态圈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共建共治。在此,我结合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的工作实践,提出三点倡议:
1. 商会:当好“桥梁纽带”,推动合规经营与权益维护
我们通过“法律大讲堂”“企业合规体检”等品牌活动,累计为500余家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协助处理商事纠纷案件120余起。未来,商会将联合律所、高校,建立“民营企业法治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从合规咨询到争议解决的全链条服务。
2. 法律界:深耕专业赋能,参与制度创新
律师不仅是法律服务的提供者,更应是法治建设的推动者。我所在的律师团队曾参与某地“营商环境立法咨询”,推动将“企业安静期制度”“涉企政策听证程序”写入地方法规。呼吁更多法律同仁投身公益普法和政策建言,将个案经验转化为制度优化建议。
3. 政学协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政策与法律衔接
建议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企业调研,总结《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痛点,为立法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政府部门可建立“法治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邀请企业家、律师参与政策效果评估,确保政策制定“接地气”、执行“有力度”。

研讨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晓平主持,以进一步宣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凝聚合力推动落地生根为主旨。来自首都法学界、企业界、律师界80余人出席研讨会并热烈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迈入“依法强基”的全新阶段。以“平等保护、精准服务、规范公权、激发活力”为核心原则,通过构建 “制度健全、保护平等、服务高效、司法公正” 的法治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法治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法律条文落地见效,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中焕发生机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