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雨蝶 崔岳莺)最高人民法院3日发布6件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直指建筑领域"三包一挂"(违法发包、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施工)乱象,明确工程主体结构终身保修责任,强化从设计到施工全链条质量管控,以司法力量护航"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案例聚焦三大核心维度
——质量僵局化解有方。在"某资源公司与李某施工合同纠纷案"中,工程未完工即因款项争议停摆,法院创新采用"先修复再结算"调解模式:双方先完成质量缺陷修复并办理竣工验收,最终法院判决某资源公司支付工程款39万元及利息,实现工程质量保障与当事人权益维护的双重目标。
——主体结构终身担责。"某汽车公司诉某建设公司案"中,车间工程交付使用10年后主体结构吊车梁突发裂缝,法院依据《建筑法》认定主体结构保修期为设计使用年限50年,判令施工单位承担127万元更换维修费用,明确"竣工验收≠责任终结"的司法立场。
——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针对"某建筑集团出借资质案",法院向住建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对违法出借资质行为立案调查并处以罚款,形成"司法—行政"协同治理范式。该案成为遏制"三包一挂"的标志性案例,工程每转手一次质量降一成的行业痼疾得到实质性遏制。
压实全链条责任体系
案例4"某镇政府与某建筑公司纠纷案"揭示设计缺陷传导链:建设单位提供不符合安全规范的图纸,施工单位明知问题仍按图施工,法院判决双方按过错比例承担损失,倒逼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严守质量红线。案例5"石某借用资质施工案"则明确资质出借方与借用方对工程质量缺陷承担连带责任,工程未竣工验收即交付使用情况下,墙体开裂修复费用由双方共同赔偿。
数据彰显治理成效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规实施后工程质量投诉量同比下降40%,主体结构质量缺陷认定准确率提升至98%。本次发布的案例覆盖从棚户区改造到工业厂房、从隐蔽工程到主体结构的全场景,其中单案最高维修费用达735万元,凸显司法对重大质量缺陷的强约束力。
以案释法推动行业升级
最高法同步发布案例适用指南,明确"三包一挂"行为将纳入建筑市场黑名单管理,涉事企业及责任人面临从罚款到行业禁入的梯度处罚。通过"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司法示范效应,推动建筑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社会公众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及"阳光司法"平台查询案例详情,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可拨打12368司法服务热线举报。
此次典型案例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质量司法保护进入"全周期管理、全链条追责、全维度治理"的新阶段,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