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据《人民法治》消息,第十一届“法治社会·长江论坛”7月12日在扬州举行。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李文燕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推进在法治轨道上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形成法治完备、行政高效、自治发达、科学智能的治理体系。

李文燕(资料图)
李文燕指出,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原创性贡献的研究阐释。他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经验,是推进该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他呼吁专家学者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加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贡献智力支持。
李文燕提出,要加强对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研究,推动塑造数字文明新形态。他表示,“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是顺应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治理方式,但也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暴力、数据鸿沟、垄断及算法歧视等风险,侵害权益并危及国家安全。因此,他敦促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从传统管理向数字化治理转型的规律,聚焦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超大城市“数字孪生”、数据保护、算法监管、平台治理等课题,确保科技在法治轨道上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李文燕主张立足数字中国与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实践,把握科技与法治融合的动能,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特色中的普遍规律,构建具有思想穿透力、话语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的现代治理方案。
李文燕认为,加快打造与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学“思想芯片”,必须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观点和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他倡议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特别是将新时代基层治理、市域治理、超大城市治理、数字治理的鲜活经验提炼为标识性概念,用学术化语言诠释其本质特征、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和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经验,以中国法学讲好中国故事”。
李文燕最后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部署,坚持全民普法和守法,弘扬法治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同时,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本届论坛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扬州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2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扬州,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主题,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