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士龙 通讯员刘金宇 李泰燃)今年以来,鞍钢矿业齐大山选矿厂铁精矿劳动生产率提升10%,精矿完全成本降低40元/吨,利润突破12亿元……这是该厂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中以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目前的大雪时节,选矿厂生产现场一片繁忙。这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呈现勃勃生机,寒冬里尽显暖意。

据介绍,齐大山选矿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鞍钢重要精品原料基地之一。如何让老企业焕发新活力,该厂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中,锐意进取,破浪前行,彰显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以市场化改革为准绳,以机构整合、流程再造、契约经营为抓手,重点突破,深入推进。”该厂厂长傅国辉介绍,他们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一揽子改革举措,综合施策,坚定不移地狠抓企业改革的责任落实,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在改革中,该厂从机构整合入手,为管理人员流动“挖渠”,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该厂打破业务壁垒发挥协同效应,合并同类业务,整合物资与工程备件采购业务,生产调度实行集控管理,精简岗位19个。实施分类管控,将9个作业区整合为5个生产作业区。成立能源动力事业部,形成水汽电能源供应、信息运维管控统一平台。

为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坚持市场化选聘、竞聘上岗,实施经营层契约经营。一名作业区“正职”管理者,由于工作指标未达契约目标降职到副职岗位,给予全厂广大干部深刻的触动。今年以来,该厂压减机构35%,减少管理岗位7个,竞聘“揭榜”14人次,转岗2人次,末位调整1人次,3名干部“转职”从事生产服务岗位。

“劳动制度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员工的能进能出”。该厂全面推行以劳动合同为基础、以岗位合同为核心的“双合同”用工管理制度,成立赋能培训中心,最大限度调动员工潜力,发挥积极性。还对劳务人员进行培训,与岗位职工一同评价,一同管理,形成工作合力。目前,该厂“双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今年“赋能”人员49人,占比7%。今年以来,该厂市场化退出4人次。检修工金荣学考核末位进入赋能培训中心后,成功竞聘过滤工岗位,工作中主动性大幅提高。

“岗位看业绩,收入靠贡献,薪酬能增能减”,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多劳多得,收入向一线倾斜,在该厂成为常态。 为了增强考核的实用性和精准度,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发挥考核激励的导向作用,该厂牢牢把住考核关,不断改进和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5D精准卓越绩效”收入分配机制,把职工的注意力聚焦到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量、降低单耗上来,使薪酬分配与工作业绩相关联,考核结果与收入水平刚性挂钩。在作业区工作现场,还设立绩效显示屏,根据五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量化指标,向职工交底,贡献大小,工资多少,一目了然。
刚刚开完工资的球磨工周俊峰高兴地说,“改革是好事,腰包鼓了,我们有了奔头,大家主动想着为企业增产创效。这个月,通过提高台时,降低电耗,我多收入700元,没白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