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20日武汉讯(史伟 孙杰 )
湖北大冶陈贵镇的顺富纺织车间里,牛仔布匹正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即将销往美国、德国、孟加拉国等国家。这家扎根陈贵10余年的企业,年产布匹5000万码,在全国2000家同类企业中处于前列。
8月19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量质并进。

在王忠林看来,县一级在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县域崛起:湖北发展的关键基石
湖北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2021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元台阶,县域经济作出了关键贡献。
刚刚印发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设立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万亿元,县域GDP占全省比重达到60%以上。
规划还提出,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要达到25个、千亿级县市区要达到6个。这些数字彰显了湖北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产业筑基:“一县一品”打造特色集群
走进湖北谷城县三环车桥有限公司的前轴车间,重达300公斤的铁路芯轨锻件被智能机械精细抛光,火速下线。通过技改项目,该企业日产能从500台提升到750台,为上半年10亿元销售额打下了坚实基础。
谷城县科技经信局负责人魏发兵介绍:“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1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
湖北各县市正深度对接“51020”现代产业集群,找准产业定位,打好“一县一品”特色牌。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省将指导各县域找准产业定位,打好“一县一品”特色牌。
科技创新:赋能企业突破重围
8月8日,湖北东神楚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批批被包裹成“火腿肠”状的乳化炸药成品滚动向前,机械手对检测达标的乳化炸药快速分拣。
该公司成功研发的全静态乳化器,其危险类别从零类降到Ⅲ类,设备使用年限从5年变为可以长期使用。今年1月,工信部组织专家对这一科技成果给出的鉴定结果是国际领先。
陈贵镇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抓手,积极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清单。目前,全镇已建立研发机构35个,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
返乡创业:人才回流激活县域经济
在湖北省荆州市纪南文旅区的赵湖绿园生态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里,杨顺海正带着村民采摘新鲜芦笋。曾经在西安务工的杨顺海,如今掌舵着占地820亩的省级返乡创业示范项目。
2025年上半年营收突破275万元,较去年同期翻倍,直接带动了周边5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从一把锄头到年产值千万的园区,是家乡的土壤给了我和乡亲们扎根的力量”。杨顺海的感慨,道出了湖北百万返乡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2025年上半年,湖北全省新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超1.2万个,直接带动就业8.3万人,返乡创业项目营收同比增长23%。
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8月15日,湖北广水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的仓储车间里,50岁的杨凤林大姐正麻利地分拣着翠冠梨。这份农闲时的新工作让她每天能挣近百元。
广水市乡投集团搭建起全省首个县级农业供应链数字平台,旨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农产品出山。平台总交易额已突破1.46亿元,最畅销的是粮油和禽蛋。
数据显示,1.46亿元交易额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贡献了1.1亿元。平台目前已吸引76家采购商和160家供应商入驻,其中供应商中大部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政策保障:构建全要素支持体系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支持措施。
按照“分类指导、梯度培育、协同发展”和“提升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规模上形成“百亿级—五百亿级—千亿级”集群梯队。
方案明确,到2027年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
同时,健全集群多层次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三年内省级以上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各类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突破300家。
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区域协同
王忠林在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健全发展机制,努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他提出要支持县域融圈入群,遵循区域发展规律,推动县域和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联动发展。
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促进结对县(市、区)互相学习、互相带动,实现共同发展。
实施科技赋能工程,支持科研院所、在鄂高校和县(市、区)结对开展科技合作,拓宽科技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通道。
8月13日至15日,由湖北省社科联组织的2025年“中国调查·社科强县计划”调研活动在十堰市展开。调研以“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服务湖北支点建设”为主题。
调研组建议,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北支点建设。
---
广水市农产品交易中心里,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翠冠梨。
这座6500立方米的冷库能让农产品损耗从20%直降到5%以下,而支撑其运转的,是湖北首家县级农业供应链数字平台——短短7个月,平台销售额已突破1.46亿元。
数字背后,是76家采购商和160家供应商的共同选择,更是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布局到返乡创业潮涌动,从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到乡村振兴实践,湖北县域经济正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湖北的返乡创业支点,不仅支起了产业的高度,更支起了千万普通劳动者“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梦想和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