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魏勇 季壮壮 李小莉)

百米宽的河面上,河水静静流淌,134.2公里的航道上,三大枢纽巍然耸立,27座桥梁飞架两岸。
祖国西南,北部湾畔,一条世界级运河正在八桂大地穿山破岭。经过3年多建设,平陆运河主体工程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航道已经成型。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预计2026年底建成通航。
届时,广西及西南地区货物可经此出海,通向东盟及世界各国,相比经广州港出海,缩短内河航程560公里以上,每年节省运费超52亿元。
一河贯通,八桂向海

平陆运河起点在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约134.2公里。
这条运河上游与西江航运干线相连,向西经左、右江通云南,向东借郁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向北由黔江、红水河直达贵州。
全线按内河Ⅰ级航道标准建设,建成后,5000吨级船舶可实现江海直达。
平陆运河总投资约727亿元,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
截至11月3日,平陆运河项目已完成投资620.5亿元,占总投资的85.3%,工程建设正全力推进。
穿山破岭,雄姿初现
平陆运河工程体量庞大,包括134.2公里5000吨级航道、3座双线船闸航运枢纽、27座新建改建桥梁以及配套工程。
整个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达3.15亿立方米,相当于近3个三峡枢纽的土石方开挖量。
截至11月初,项目已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96亿立方米,占开挖总量的93.8%,航道基本成型约109公里,占工程总量的86.7%。
船闸混凝土浇筑总量约584万立方米,可以装满2300多个标准游泳池。目前,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564.8万立方米,占浇筑总量的96.6%。
此外,27座主桥下构已全部完成,上构合龙17座,通车2座。
攻坚克难,创新突破
“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工程相比,平陆运河作为一条现代运河,集航运、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需求于一体,工程建造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资源和生态约束。”
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闫强点出了这一世界级工程的挑战。
水资源利用是工程面临的首要难题。支撑5000吨级船舶深水航道,每年约需10亿立方米的水。
项目部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西江调水,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既不影响珠江流量,又可满足平陆运河的通航需求。
省水船闸是另一大技术创新。在马道枢纽,船闸边设置了三级省水池。
当船舶过闸时,上游的水不是开闸直接泄入下游,而是通过回环曲折的输水廊实现临时存水、循环利用,省水率超过60%。
据统计,平陆运河三大枢纽预计年节省水量超10亿吨。
控制工程,全线关键
位于运河全线的马道枢纽、企石枢纽和青年枢纽3个梯级枢纽,调节65米左右的水位落差。
马道枢纽是平陆运河的第一阶梯枢纽,也是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
作为全线体量最大、人员投入最多的控制性工程,这一枢纽打通了郁江与钦江流域的分水岭,通过双线船闸实现水位平稳过渡,是全线水运调度的“咽喉”。
在马道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工程师韦敏鑫正指挥驾驶员操控可起吊750吨的履带吊,吊装船闸台车轨道梁桥设备。
“我们日夜加班,为的是确保明年如期完成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设备安装。”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
平陆运河建设不仅注重硬件设施,更着眼于未来科技。
建设管理团队以“人工智能+”赋能运河水运产业新赛道,大力推进智慧运河专项建设。
已完成工程建设“一模贯通”、智慧工地“一网感知”、现场动态“一屏统览”、运河安全“一脑智控”、应急指挥“一键直连”等五大应用场景。
项目还依托全国首个数字孪生智慧运河,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疏浚、船舶自动驾驶等新型业务培育。
成立广西平陆运河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运河集团在人工智能垂直应用领域及大数据、云计算、5G等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平台和对外合作主体。
一条线撬动一片海
平陆运河建设不仅仅是一项重大工程,更是要以运河“一条线”,撬动产业“一片海”,真正形成运河经济带。
重点产业项目已接续落地。
南宁比亚迪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年产3万吨碳酸锂项目开工;太阳纸业投资200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技改及配套产业园项目上马。
招引链主、聚集产业,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南宁,为运河发展积累货源。
“硬联通”加速完善。最大化发挥运河航运效能,配套港口码头、集疏运设施等的提升至关重要。
以南宁港为例,其现有码头泊位靠泊能力仅为3000吨,而平陆运河设计通航能力为5000吨。
目前,南宁港正抓紧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更好满足运河通航后的需求。
---
运河终点,北部湾口,海风吹拂间,一幅画面隐隐浮现:
千里西江上,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起成渝、出云贵,经平塘江口,过百里运河,扬帆破浪,驶向蔚蓝的南海。
平陆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
它承载着广西“向海而兴”的期盼,将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最为便捷的水运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