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讯

湘中深山飞出600余“金凤凰”:湖南长胜村“耕读传家”铸就教育奇迹

中经联播讯 (通讯员 邓朝霞 蒋易薇 邓星照)湖南邵东市水东江镇长胜村,是一座藏在湘中大山褶皱中的小村落,户籍人口仅3200余人,山多地少。在恢复高考以来的48年里,走出了600余名大学生,其中有180余名重点高校生、18名博士和8名海外留学人员。被誉为“邵阳高考第一村”。

大山深处,为何能飞出如此多的“金凤凰”?

走进长胜村,探寻他们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故事。

高楼平地起,读书是根基

长胜村面积6.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少,经济来源只能依赖黄花和柑橘,经济落后,“七里长冲”是人们对这里的描述。但长胜村民众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崇文尚武,私塾学堂众多。

解放初期,村里仍有3个私塾学堂。村民们遵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家规家训,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大家互帮互助,东家缺什么,西家就凑什么,自觉捐钱捐物,鼎力资助学业。谁家孩子高考金榜题名了,乡邻们就会备点礼品上门祝贺,助学奖优、礼尚往来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且,长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讲究男女一样,读书为上。

“可大堂”“积余堂”“明德堂”等建于明清时期的宗祠,可大堂门联上赫然刻着:“可以读可以耕可以仕可以世守,大其志大其量大其学大其家声”“高楼平地起,读书是根基”等耕读传家精神,早已融入骨血。“高楼从地起,万事书打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等朴素的治家格言被郑重地刻在了展馆墙上。

“知识改变命运”

在长胜村,村口矗立着一块刻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石碑,是长胜村家风传承的写照。

81岁的曾腊秀坐在儿女们新盖的楼房里,忆起往昔,辛酸与自豪交织。“那时是真穷啊。”她说,“三分薄田,吃饱都难,何况供三个崽女读书?”为了微薄的生活费和学费,她榨干了所有力气。无数寒夜,她在昏黄煤油灯下守着石磨,一圈圈磨豆子。天未亮,便挑起沉重的豆腐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担子压弯瘦削的肩膀,汗水浸透粗布衣衫,只为换回几张皱巴巴的零钱——那是孩子们的书本和希望。

农闲时,她在田埂地头精心侍弄黄花菜,卖了换钱。后来,开销日增,她和丈夫毅然远赴贵州打工。“我们开过巴掌大的小店,也支摊卖麻辣烫,起早贪黑,一分一厘地攒。”她感慨道,“儿子经常说我一人干了三人的活。”

生活的重担未压垮这个家,反让兄妹三人格外懂事勤奋。大儿子申宏梁深知父母不易,放学便看牛、割草、干农活,稚嫩肩膀早早分担重担。女儿申圭良以兄为榜样,学习异常刻苦。在无电灯的年代,她常在微弱煤油灯下苦读至深夜。映在土墙上那小小的身影和翻动书页的声音,是长胜村深夜一道独特的风景。小儿子申宏宇高中入伍,在紧张的部队生活中牢记兄姐叮嘱,注重方法,最终考入顶尖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后成为光荣的驻港部队一员。

“我有兄弟姊妹九个,我没读过书,是心里最大的遗憾。”曾腊秀声音低沉,“所以,我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走出山村!”这朴素的信念,支撑他们熬过无数艰难日夜。

如今苦尽甘来。子女皆事业有成,孝敬父母,共同出资为老两口盖起宽敞新房。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兄妹三人从外面赶回长胜村,围坐父母身边,共享天伦。新屋、团圆饭,是这个“满堂红”家庭最圆满的写照。

在长胜村,这样的家庭并非个例。冷水堂组申建勇的三个女儿也全考上大学,大女儿申央央考入华南师大后进入世界500强工作,二女儿申超玲是广大研究生,小女儿申珊珊同样出色。村民曾送秀家三子女、申仲凯家四子女,也都迈入了大学殿堂。苦难未能熄灭长胜村人对知识的渴望,那盏在寒夜中照亮书页的灯火,早已点亮了无数后辈走出大山的路。

青少年励志展览馆里,排列着村里所有大学生的名字与照片,成为村庄最宏伟的风景线。

长胜村,越来越多的儿女,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只比读书,不比砌屋

当别村攀比楼房高低时,长胜人关心的永远是谁家孩子又考上了名校。"只比读书,不比砌屋"已成全村共识。

“在我们这个穷山窝里,想要有出息,就只能拼命读书走出去。”申伯胜退伍回乡干过农活、当过教师;在“晴天漏光、雨天漏雨”的土坯房里,崇文重教的他始终向子女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你们想读书,当牛做马也要供你们上学!”

后来,申伯胜的大女儿和儿子主动放弃学业打工养家,全力支持弟弟申理滔求学,诠释了家族合力。

2001年,高考失利的申理滔,全家没有责备和气馁,而是鼓励他重塑信心。第二年,申理滔成功考上本科,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

“打工潮”到来后,村里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别的村挣钱回来盖新房,房子越盖越好;而长胜村民挣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儿女全部送进大学校园。

“与其和别人比砌屋,不如和别人比读书。”原村支书赵有志在岗位上掷地有声。他带头先不建房,潜心培养儿女读书。

最终,他的女儿赵黎平考入武汉大学;儿子赵金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浙江省交通厅工作。

“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全村人都会敲锣打鼓去送礼道贺;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考入重点大学的奖励2000-3000元不等,这份奖励在当时堪称巨款。”现任村支书申哲,指着展柜里泛黄的账本介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胜村已开始设立了奖学金,村集体累积发放了奖助学金20多万元。

反哺家乡,改变大山

读书,改变了长胜村儿女的人生轨迹,也改变着这个贫瘠山村的面貌。

近年来,越来越多走出大山的学子开始将目光、资金投向家乡,反哺家乡。

 

2016年前,长胜村还是道路泥泞的穷山村。

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周奉明、申良方等人牵头成立乡亲联络组,点燃了在外游子的乡情。

曾桢带头捐资85万元加固400年历史的"可大堂";新辉驾校校长曾倩连续5年不间断的每月资助300元给低保老人;38位在外游子共捐资近40万元注入村集体发展基金,投资收益用于村集体发展。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真正的价值在于用所学改变家乡。”申哲每年都会收到来自长胜村儿女的信息和捐赠。

近5年来,爱心资金700余万元汇聚成流:23公里水泥路畅通无阻,10公里电网改造点亮山乡,2900米灌溉管道贯穿田野,26座山塘2座水库焕发新生机。

"以前在外打工最怕开学,现在家门口就能赚学费了!"村民申大姐笑靥如花。"胜才黄花菜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留守妇女指尖翻飞,金黄的花蕾化作增收的希望。合作社的烘干房里,黄花菜的甜香混合着村小学的琅琅书声,飘向村口那方写满信仰的石碑。

走进今日的长胜村,“为群众办好事 让群众办好事”映入眼帘,申哲翻阅着新的建设方案,远处山塘波光粼粼。

长胜村最珍贵的"存款",不是银行里的数字,而是村民夜话时对儿孙前程的憧憬。长胜村创造的教育奇迹,是用几代人的努力换来对知识的敬重,用榜样的力量建立起传承的链条,用离乡的深情托举起家乡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小飞】

龙海一中建校百年系列活动暨第11届校园足球联赛开幕 8大组别共赴绿茵盛宴

11月20日,龙海一中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暨“中国人寿杯”龙海区第11届校园足球联赛在龙海职校开赛。本次赛事由龙海区教育局主办,龙海职校承办,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龙海区支公司、福建龙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吸引全区55支代表队共558名运动员参赛,将在4天赛程中角逐8大组别奖项。

醴陵一中教师刘阿香:以专业与关爱点亮学子成长之路

在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以粉笔为舟,带学生遨游知识海洋;以爱心为帆,助他们勇渡成长难关。她就是数学教师刘阿香——学生记忆中那束“永不熄灭的光”。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刘阿香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为每个人定制专属学习路径。

区委书记督导龙海一中百年校庆:明确四大方向促教育发展

漳州市龙海区委书记叶毓到龙海第一中学,实地检查指导学校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进展情况,强调办好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是当前全区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要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将其办成一次展示办学成就、凝聚发展共识、开创美好未来的教育盛会,为推动龙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区政协主席洪海涛参加活动。叶毓一行深入校园,仔细察看了

校企携手育英才:张荣华受聘长理客座教授,共启产学研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湖南湖电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华受聘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教授仪式在该校隆重举行。此次聘任旨在深化校企合作,携手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沙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郑延

闽南科技学院与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11月13日,闽南科技学院与福建泉州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举行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馆长李维维,校党委书记李旭、校长袁自煌,校长助理刘武强,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泉州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工作联盟第三组成员校代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活动。

精飞竞逐展绝技,智慧农业新篇章

首届“长安猎手杯”全国农用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大赛“曲周农信杯”总决赛在河北邯郸圆满落幕。来自五湖四海的顶尖飞手,在这片孕育了灿烂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准备共同谱写了一曲现代智慧农业的激昂乐章。

著名经济学家黄卫平教授赴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学

活动伊始,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冯尧致欢迎辞。他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对黄卫平教授及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冯尧书记指出,本次活动既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一次凝聚共识、推动实践的战略对话。

哈尔滨体育学院创新思政课堂:以冰雪运动文化涵育时代新人

为深入发挥哈尔滨体育学院在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方面的育人功能,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1月12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联合举办“重温冰雪燃情记忆、传承冠军强国精神”思政课程展示活动。来自哈尔滨市南岗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哈体院片区)的成员学校代表现场观摩授课。

长汀县登俊小学:荣誉满载启新程,“拥军杯”赛展风采

在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登俊小学被福建省军区援建为“八一爱民学校”。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2022年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联合授予“八一爱民学校”,2023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授予福建省第一批“省级航

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架好两岸融合“连心桥” 深耕乡村振兴“责任田”

山海为卷,初心作笔。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将“立德树人”书写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把“服务发展”融入两岸融合的实践之中。一次次跨越海峡的“同窗情”,让闽台师生在粽香弥漫、月饼传情中感受“家的温度”;一批批“小海豚”志愿者十年接力,为乡村儿童点亮希望与梦想的灯塔;一场场学科竞赛的拼搏进取,汇聚成学院创新育人的动人篇章……海峡理工学院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新时

青春践初心 红色铸信仰 - 醴陵一中“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纪实

以“追寻伟人足迹、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专题课程等形式,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思政课”。11月6日上午,学校举行出征仪式。副校长彭利在动员讲话中表示,此次研学活动是响应湖南省教育厅红色教育号召、延伸思政课堂的重要举措。他勉励同学们在研学中感悟红色精神,将收

醴陵来龙门街道实验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成为株洲地区截至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这一成果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层面认可,为县域中小学AI教育发展树立了标杆。作为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积淀的老校,该校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县立女子学堂,如今已发展为拥有2590名学生、149名教师的现代化

莆田学院代表队荣获全国健身气功八段锦大赛二等奖

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通讯员 曾颜博林奕杏)近日,在2025年全国健身气功·八段锦线上展示大赛中,福建莆田学院代表队凭借出色发挥,荣获全国高校社团组二等奖。该队伍由人工智能学院曾颜博、何鸿霖、王鹏及护理学院林奕杏四位同学组成,在林桂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动作规范、意蕴流畅,充分展现了八段锦的传统韵味与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据了解,此次大赛首次设立校园组,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新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访企拓岗:聚焦医学康养 深化校企协同动

精准对接医学康养领域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医学及康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日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韩阿火、医学院院长陈玉喜、副院长张文彬、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主任程小萍老师等一行前往厦门益力康集团、厦门长庚医院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围绕医学康养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核心议题与企业、医院负责

新平县政协到戛洒一中开展综合调研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课堂讲授等形式,全方位督导学校建设、教学管理及食品安全等工作,倾听师生心声,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政协力量。调研首站,调研组一行来到学校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实地查看教学楼扩建、宿舍楼改造等项目进展。“目

漳州市计生协会“探班”龙海职校:青春健康俱乐部“育”出好风景

做好青春健康教育的践行者,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自青春健康俱乐部在学校成立以来,学校探索建立“两支队伍、四大品牌”的育人工作体系,累计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讲座、课程教育、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10余场,覆盖超3000人次,学生健康交友知识和意识显著增强,育人成效得到师生、家长及企业的广泛认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