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林建辉 通讯员 蔡伟君)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看似简单却暗藏“心结”的离婚纠纷。在驻庭调解员曾宪凯耐心细致、富有洞察力的工作下,不仅化解了双方关于一枚玉镯的争执,更抚平了当事人心中的遗憾与不甘,最终促成和平分手,彰显了司法调解在化解家事矛盾中的独特价值。

案情聚焦:玉镯成“拦路虎”
周某与赖某于2018年登记结婚,婚后未生育子女。婚前赖某为缔结婚姻,按照传统习俗为周某购置了玉镯等首饰。婚姻初期感情尚可,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因家庭琐事频生龃龉,感情日渐疏离,最终于2022年6月开始分居。心灰意冷的周某为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案件进入调解程序后,调解员迅速开展工作。赖某态度明确,同意离婚,但前提是周某必须归还玉镯。周某亦表示愿意归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枚玉镯仿佛“长”在了手腕上,周某尝试了多种方法均无法取下。归还玉镯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竟成了阻碍双方和平分手的“拦路虎”。
调解破局:抽丝剥茧寻“症结”
面对这一僵局,经验丰富的调解员没有停留在“如何取下玉镯”的技术层面,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枚“摘不下”的玉镯,其象征意义可能远大于其物质价值。调解员决定“抽丝剥茧”,深入探寻双方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状态。
通过分别与周某、赖某进行多次深入、坦诚的沟通,调解员逐渐触摸到问题的核心:玉镯本身价值不高,也非特殊信物。真正让赖某耿耿于怀的,是对这段倾注了心血却最终走向破裂的婚姻的深深失落与不甘。购置玉镯等首饰,象征着他当初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和付出。如今婚姻失败,要求归还玉镯,更像是他试图为这段“潦草收场”的感情寻求一个心理上的“了结点”,一种对“付出未能换来圆满”的情绪宣泄。
巧化心结:强扭的瓜不甜,强留的镯无义
找到问题的“心结”所在,调解员的工作便有了明确方向。调解员没有简单劝说赖某放弃要求,而是从多个角度耐心疏导。首先,理解并肯定赖某为经营婚姻所做的努力和投入,承认其内心的失落感是真实的、值得尊重的。这让赖某感受到被理解,降低了抵触情绪。其次,引导赖某思考,执着于一枚已无法取下的玉镯,能否真正弥补婚姻失败的遗憾?强留一件物品,是否就能改变这段关系已然结束的事实?这枚玉镯对双方未来的生活是否还有积极意义?再次,强调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和新的开始,执着于过去无益于开启新生活。“强扭的瓜不甜,强留的镯无义”,与其让一件物品成为彼此最后的羁绊与怨念,不如潇洒放手,给彼此留下最后的体面。最后,明确核心诉求,帮助赖某厘清,其真正的诉求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被“看见”和“认可”,以及对婚姻结局的释怀,而非玉镯本身。
案结事了:心结开 玉镯留 和平分手
经过调解员入情入理、富有同理心的疏导,赖某紧锁的心扉终于被打开。他意识到,真正的“了结”在于内心的释然,而非对一件物品的执念。最终,赖某主动表示放弃索要玉镯,同意与周某和平离婚。那枚曾经“摘不下”的玉镯,最终以一种象征理解与放手的姿态,留在了周某腕间。双方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纠纷圆满化解。
本案的成功调解,生动诠释了家事调解“解纷更解心结”的真谛。一枚小小的玉镯,折射出当事人复杂的情感诉求。调解员曾宪凯凭借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沟通技巧,没有被表象迷惑,而是深入挖掘矛盾背后的情感根源,精准“把脉”,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疏导,成功化解了当事人心中郁结的不甘与遗憾,引导其理性面对婚姻的终结,最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