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意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生于北京,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索绰罗,字少民,号君望,斋名“冷雨书屋”。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为专职画家,从事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其山水、人物、花鸟兼擅,尤以古装人物和楼阁山水最具代表性。
二十世纪北京画坛上的京派,既有宫廷艺术的传承,又有文人艺术的延续,而何镜涵不同于以上两者。其父何仲贤是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第一代新闻记者,精诗文、擅丹青、工书法。4岁起,何镜涵即随父亲习《千家诗》、《古文观止》和绘画,幼年的何显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甚至可作为父亲帮手绘制手工画、广告画等宣传物料,成年后何镜涵时常去市面上领一些画扇子、笔筒、贺年片等手工绘制用以添补家用。今虽已难寻当年存作,但这些源自生活、源自民间的千锤百炼,锻造了何镜涵在绘画艺术中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受,为其一生的绘画艺术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何镜涵是一位技法全面,功力深厚,视野广阔的画家。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何镜涵在继承传统古装人物绘制技法与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装人物绘画风格;同时,在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为楼阁山水画种注入新的活力,开拓了广阔前景。

“楼阁”是中国的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其形象的绘画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墓壁画。至隋唐时期,以“亭台楼阁”为主题的绘画种类日臻完善,宋代达到巅峰,形成了独立的绘画形式——“界画”。此后,文人画兴起,界画式微,虽清代仍有著名的界画画家袁江、袁耀父子,然已难力挽颓势;其后二百多年里,界画已难寻踪迹。界画因为自身功能限制,在诞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匠性”,而何镜涵的“写意楼阁”山水便是从传统界画中脱颖而出,对界画进行的一种开拓性尝试。早在50年代,何镜涵就对古典楼阁山水绘画技法与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潜心研究;至70年代,他成功采用写意技法,将古典建筑与园林风景完美融合,形成现代写意楼阁山水新画派。诸如《于今黄鹤又飞来》、《碧云寺》等一批被视为何镜涵风格最终形成并进入艺术盛期的标志性写意楼阁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35岁的何镜涵成为了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后,在云集了从齐白石、叶恭绰、于非闇、徐燕孙,到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溥松窗、胡絜青、周元亮等一众北京传统中国画坛代表画家的北京画院中,何镜涵与这些前辈交谊甚厚,并得到真传亲授,汲取了丰富精湛的绘画艺术精华。此期间,其与王雪涛、徐燕孙合作创作了《炮大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连环画,并与古一舟、惠孝同等人合作绘制了46米长卷《首都之春》等经典作品皆令人印象深刻。何镜涵在这时期的经典人物画作品,白描肖像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笔法精炼,展现了何镜涵对传统技法与内含精神的深刻领悟和纯熟运用。

中国画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批艺术家不断尝试进行中国画的改良创作,力图在新时代语境下为困境中的传统中国画寻求出路。何镜涵重视传承,但不拘泥于传统,更不受固定模式的羁绊:求变求新是其毕生的追求。人物画取得广泛认可后,何镜涵不满于已获得的成绩,转而进入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其是传统界画的探求之中。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很多画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写生”有着密切关系。60年代初,何镜涵即开始尝试写生基础上的山水画创作。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何镜涵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写生无数,在坚实的艺术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艺术家自我的独特创作。其笔下的山水作品,气势宏阔,对意境经营巧妙,水墨淋漓,即便到了晚年,何镜涵依旧奔赴各地写生,以笔造境,尤其是其长期深入红旗渠建设工地与农民同甘共苦,创作了一批以红旗渠为主题的具有史料意义的写生作品如《渠水穿山来》等。

正是因为几十年的大量写生创作基础上不断对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潜心研究,何镜涵最终采用了写意技法表达传统楼阁建筑主题,创立了“写意楼阁”山水,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空白,被誉为“开宗立派,承前启后”。何镜涵对中国画变革的执着探索以及其对传统界画的改良与创作,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019年10月22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汇聚何镜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所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近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线索,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三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盛境。此外,还将设置“镜涵其影”专区,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何先生的书画美学理念。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北京市文保协会会长,前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原中国美术馆书记,全国美术馆专委会副主任钱林祥;故宫博物院古籍版本专家翁莲溪;国家图书馆古籍版本专家李际宁;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文旅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中国国家艺术》总编辑、华人频道艺术中国栏目执行制片人吴东炬,以及何镜涵先生的家属、学生朋友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后,在何镜涵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孙佩杰的主持下,举办了“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研讨会。
怀着无比钦敬的心情,徜徉在北京画院 “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厅,驻足欣赏,又齐聚一堂,让我们循着何镜涵先生所创造的玉楼人醉的丽姿倩影、得其寰中的琼楼造境和冷雨书屋的寸心千里,再一次领略了何先生的精致、空灵、淳厚、率真的笔情墨趣,共同欣赏研讨他纵横无碍、景自天成的丹青翰墨的达观情怀。
从结识何镜涵先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与策划为他拍摄艺术专题片《寄情山水画仙境》和《冷雨镜涵》并担任撰稿至今,滿满算来,已经四十余年了。
当年,北京电视台摄制这两部画家艺术专题片,是付出了勇气和担当的。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酷爱中国绘画艺术的画友、同仁的关爱与支持。何先生对此格外感激,感恩于对他笔墨人生赏识的所有目光和心智。仅管这样,内心也略有不安。不安的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敬畏。他认为他所从事的楼阁山水画的创作与探索,是对前辈画艺的追随,同时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再创造,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他之所以不安,还因为他并不滿足于自己经过奋力笔耕而得来的成果,而是严苛责己,在笔笔有交待、有来路、有章法的同时,跟自己过不去,鸡蛋里头挑骨头。推倒重来是常事,不敢懈怠。甚至月光映照楼阁画面中的一棵树也要反复斟酌,一枝一叶有讲究,一窗一格的光影明暗都有说法。

20世纪60年代,他走遍祖国名山大川,深入研究各地古典园林建筑,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开创了自己的艺术样式——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还为中国当代山水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范本。这些评价在当年何先生是不赞同的。在我们的接触中他常说,楼阁山水古已有之,仇英、袁江、袁耀等开宗立派,我只是个后学,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学着“盖房种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何先生就是这样怀着对前辈艺术精华的敬畏之心从艺为人的。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做画者、观画者、评画者多年以来乐于追随何先生写意造境艺术而步履寻幽的理由,唯一的理由。
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值得欣慰的文化现象。那种办展、参展、观展单纯靠来的豪车多,大官多,花篮多来衡量展览水平的情景,越来越沒市场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衷心感谢主办这次画展的北京画院和画院美术馆,感激你们为何镜涵先生举办这次有高度、有品质、有温度的画展,功德无量,可嘉可贺!
何先生曾先后于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博物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镜涵》《荣宝斋画谱•何镜涵绘(人物部分与山水部分)》。粗粗算来,何镜涵先生毕生的个人画展包括与人联展,总共也有十余次了。我大半有幸观展,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画展越来越广阔的个性视野和深邃内涵尺幅的渐次呈现,策展人越来越多方位、多视角、多侧面、多元化地对何镜涵先生的楼阁山水绘画艺术元素给予了精心的巧妙整合,大写意般地捧献给了广大的观众们。这也正是我在多次观赏何先生画展而没有“审美疲劳”的原因,而是常看常新,每次观展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这也正是何镜涵先生写意楼阁山水绘画艺术的魅力使然。同时也是这次“步履寻幽”画展引领着我们“渐入佳境”的高明立意和绝佳效果!
何镜涵先生曾为之砥砺奋斗的中国绘画艺术,今朝呈现在他工作过大半辈子的北京画院,令人感慨万端。何先生当年曾吟出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诗句言犹在耳,看到今天的场景,冷雨书屋不会再冷清,只会暖暖和和,高朋满座,笑声朗朗了!
期待着更多的画坛新秀,寄情山水、尽情挥洒,出类拔萃,更上层楼!〔吴东炬〕
(图文整理:那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