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5年“5·1”劳动节。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当下,AI失业潮已从理论预测演变为现实挑战。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到2027年,全球将有8300万个工作岗位因AI和自动化技术消失。面对这场变革,作为职场主力军的新生代劳动者,既面临职业发展的危机,也迎来突破传统职业边界的机遇。如何在AI浪潮中找准方向、驾驭风浪,成为关乎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就业稳定的关键课题。
一、AI失业潮下新生代劳动者的生存困境
AI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职场对技能的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重复性、标准化的岗位被AI取代,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人机协作等新兴技能需求激增。然而,新生代劳动者的教育背景与职业技能往往难以匹配新的就业市场需求。根据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中心调研,超过6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身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导致在AI相关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
AI技术的不可预测性加剧了新生代劳动者的职业焦虑。不同于传统行业的渐进式变革,AI带来的技术替代呈现“指数级”特征。文案写作、图像设计等创意类岗位,曾被认为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但随着生成式AI的成熟,这些领域的工作模式正在被重塑。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新生代劳动者难以建立长期职业规划,职业安全感持续下降。
在AI时代,劳动争议往往涉及复杂的数字技术与算法逻辑。新生代劳动者虽然对数字工具较为熟悉,但在面对算法歧视、数据侵权等新型劳动纠纷时,仍面临专业知识不足、维权渠道不畅的困境。例如,平台经济中的算法管理规则、AI监控系统的合规性等问题,需要专业的法律与技术知识支撑,而多数劳动者缺乏相应资源与能力。
二、新生代劳动者从被动拍打到主动冲浪
新生代劳动者应突破单一技能局限,构建“T型”能力结构:纵向深耕专业领域,横向拓展跨学科知识。程序员可学习AI伦理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可掌握数据分析与AI营销工具。各行各业劳动者都要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这些难以被AI替代的能力将成为职场核心竞争力。
面对AI带来的职业迭代,新生代劳动者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新生态职业规划和创业谋划。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职业培训课程等资源,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通过各种平台学习AI基础课程,或参与企业内部的技能提升项目。同时,保持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度,提前布局新兴职业赛道。
新生代劳动者应发挥数字原住民优势,借助技术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电子合同存证,通过智能合约保障劳动权益;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监测工作强度、报酬计算等是否合理;参与线上劳动者社群,共享维权经验与资源;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与AI相关的劳动法规,增强维权意识与能力。
AI时代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形态,新生代劳动者可积极探索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例如,成为AI训练师、数字内容创作者,或利用AI工具开展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副业、兼职等方式分散职业风险,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
三、智能新政为新生代劳动者冲浪保驾护航
高校与职业教育机构应根据AI时代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引入AI技术实践项目。例如,开设“AI&行业”复合型专业,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行业知识的人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AI应用场景的实习机会。
政府需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新生代劳动者职业转型。设立AI技能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开展在职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覆盖;制定AI劳动法规,明确算法管理、数据权益等问题的法律边界。
企业应承担起劳动者转型的社会责任,制定“人机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内部培训、转岗支持等方式,帮助员工适应AI技术变革;建立公平透明的算法管理机制,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营造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探索新技术应用。
AI失业潮既是挑战,也是新生代劳动者实现职业突破的契机。通过主动提升能力、善用数字工具、探索多元路径,新生代劳动者能够在技术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同时,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构建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与发展生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新生代劳动者不仅能够在AI时代站稳脚跟,更能在变革中创造新的职业价值,书写属于数字时代的劳动篇章。
(郭新生,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特邀评论员,《解码经济》作者,新生经济学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