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王金友)4月27日,在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物联网安装调试赛项裁判长、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副主任陈维华教授接受专访。她指出,物联网技术作为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中下游核心要素,正通过“万物互联”加速架构智慧基建与产业生态,而职业教育创新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物联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支柱
▷技术架构与产业赋能
陈维华教授以物联网的“三层架构”阐释其对智慧基建的支撑作用:
感知层: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例如工业级环境传感器在燃气检测中需达到±3%的湿度检测精度,直接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
传输层:依托NB-IoT、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保障数据高效传输。河北省已将相关协议栈开发纳入职业院校核心课程,加速技术普及。
应用层:融合5G与嵌入式开发技术,驱动智慧社区、工业物联网等场景落地。例如,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需结合边缘计算实现实时响应,而智能电表则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抄表与能耗管理。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将物联网列为重点领域,并提出:
保障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推动通信杆塔与电力、市政设施共建共享。
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财政补贴,加速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目标到2025年,建成20个产值超百亿元的数字化特色产业集群,物联网相关企业规模预计突破2000家。
职业教育创新:破解人才供需矛盾
▷“三对接”培养体系
陈维华教授所在的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对接”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需求动态对接:深入调研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库,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课程技术对接:将传统单片机教学升级为鸿蒙OS开发,新增5G通信协议设计、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前沿课程,对接华为、浪潮等企业技术标准。
项目实战对接:以智慧社区为场景,开发20个典型项目(如智能电表、环境监测),学生自主研发的“康养舱体征监测系统”误差率已控制在1.5%以内。
▷产教融合成果
与浪潮集团、优必选科技共建产业学院,引入真实案例(如智慧农业、智能工厂)进课堂,学生双证持有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达95.3%。
实施“2+1”校企协同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训),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其中35%进入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薪资水平高于行业均值30%。

技能大赛:以赛促教,推动产教融合
▷技术验证与标准引领
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三大模块检验学生能力:
硬件选型:如国产GD32芯片替代进口STM32,契合国产替代战略。
系统调试:80%赛题源自企业真实项目(如工业机器人通信调试),推动教学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
创新应用:要求选手围绕农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开发物联网解决方案,例如设计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仓储系统。
▷生态构建与品牌塑造
该校连续三年斩获国家级物联网赛项一等奖,获奖选手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大赛促进“岗课赛证”融通,将工信部《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认证融入课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挑战与对策:构建自主可控的物联网生态
▷核心技术突破
针对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问题,校企合作联合攻关温湿度传感器国产化,误差率已达±3%以内。
国产芯片在通信模组市占率提升至40%,例如芯动联科在力矩传感器领域打破外资垄断。
▷复合型人才培养
推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学生需掌握51单片机开发、鸿蒙生态应用等跨领域技能,实现“毕业即上岗”。
该校与华为、小米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发《智能设备编程》课程,对接消费级物联网需求。
陈维华教授强调,职业教育需紧盯产业变革,通过“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培养兼具技术实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产教融合,河北省正以物联网为支点,构建智慧基建与数字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河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