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7月3日至4日,第三届福建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研讨会在福建南平政和县召开,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温铁军围绕“两山”思想与新型县域经济转型,深入剖析当前农业发展困境,提出以生态化转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老区苏区振兴的路径。他指出,当前全球面临从生产过剩到资本过剩的多重危机,危机成本不断向资源环境转嫁。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虽取得显著成就,农业GDP已超美国,却也深陷生产过剩与“地板高于天花板”的困境。“以工业化方式改造农业,必然导致农产品过剩。”他以“大楼养猪”为例,强调资本深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引发规模不经济,更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市场负外部性”,且依赖财政补贴的产业化模式不可持续,还会形成地方债务压力。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思想重构城乡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温铁军阐述,新型县域经济区别于旧阶段的“工业化+城市化”,核心是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本深化”的“三化”路径,结合“三变改革”重构集体经济,让农民共享生态资源价值化收益,实现共同富裕。他特别强调,县域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时空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人口、经济条件和鲜明地方特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在农业发展方向上,温铁军倡导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他提到,中国不仅有19亿亩耕地,还有远超耕地面积的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随着气候变迁,北方部分荒漠带也具备开发潜力。应突破传统粮食安全的狭义认知,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遏制食物浪费,平衡生产总量过剩与消费需求。
针对城乡融合,温铁军指出,当前需从“资本下乡”转向“市民下乡”,吸引倡导绿色生活的城市中产阶级参与乡村建设。他以福建四坪村为例,新村民打造的书屋、咖啡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打破了农村封闭性,带动了乡村业态创新。这种“市民+农民”的联合创业模式,既能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又能满足都市人对“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和“四洗”(洗肺、洗血、洗胃、洗心)的生活向往,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深化农村改革是重中之重。温铁军强调,要突破土地制度、集体经济、治理体系等深层壁垒,通过“三级市场”改革实现资源价值化:村内一级市场由集体协商定价,形成资产负债表;二级市场依托农村产权交易所进行再定价,引入金融服务;三级市场由政府涉农公司完成股权交易,推动财政投资转化为集体资产。他以四川德阳农村产权交易所为例,其交易品种涵盖二十余类,直接融资超百亿,带动间接融资五倍,为老区苏区提供了改革借鉴。
温铁军表示,老区苏区振兴不能仅停留在硬件投入和环境美化,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要将扶贫资产量化到村集体和合作社,让农民以“轻资产”介入经营,低风险分享收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
此次研讨会为福建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与会者认为,温铁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城乡融合与生态转型的内在逻辑,对推动老区苏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