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周期与市场预期的非对称性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楼市是货币现象"的论断始终占据主流话语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确实在货币层面形成"政策底"的强烈预期。但笔者提出的"制度-市场-资本"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绝非简单货币宽松可以驱动,其核心矛盾在于结构性失衡与制度约束的深层博弈。

摩根士丹利所言的"地方财政解放"仅触及问题的表面。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首期1万亿特别国债中,仅32%用于置换土地出让收入缺口,更多资金流向基建与产业升级。这种"有限松绑"无法根本改变地方对土地金融的路径依赖——2024年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40%的城市仍有67个。笔者曾警示:土地财政的"共生关系"未解,任何货币刺激都会陷入"信贷扩张-土地抵押-债务累积"的死循环。
高盛的悲观预测则印证了另一重现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产业链重构正在改变资本流动方向。2025年Q1制造业外资撤离规模同比扩大37%,直接冲击长三角、珠三角产业人口聚集区的住房需求。这种"产业空心化-购买力衰减-房价螺旋下跌"的传导机制,恰是"GEPU指数冲击模型"的现实映射。
五大指标的深层解构
1. 库存周期的结构性陷阱
IMF的库存健康线理论在长三角城市群部分失效。苏州、无锡等地狭义库存去化周期已降至8个月,但广义库存(含未开工土地)却高达42个月。这种"表里不一"的库存结构,源于地方政府为维持土地出让规模持续供地,形成"销售去化-新供补库"的永动机效应。笔者曾指出:土地市场的行政化供给,使得库存周期丧失市场调节功能。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空间错配。成都、武汉等强二线城市核心区出现"无房可卖",而远郊板块库存积压超30个月。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整体去化周期指标丧失指导意义,正如柏文喜所言:"当市场被行政力量分割成无数个孤岛,任何宏观指标都沦为统计学游戏"。
2. 销售面积的均衡幻象
社科院10.8亿平方米的均衡模型建立在城镇化线性演进假设上,却忽视了三重断裂:其一,00后购房群体中43%选择"租房+度假房产"组合,颠覆了传统居住需求曲线;其二,二手房成交占比突破38%,新房销售面积已不能反映真实居住需求;其三,保障性住房收购存量房政策,使得2025年Q1约12%的新房销售实为政府托市行为。
笔者的"需求代际更替理论"对此有精辟阐释:当Z世代成为购房主力,其"小面积、核心区、全配套"的偏好彻底改变市场均衡逻辑。上海内环50-70㎡户型去化速度是郊区别墅的3.2倍,印证了需求结构的颠覆性变革。
3. 价格信号的多重扭曲
二手房价格看似市场化的温度计,实则陷入三重失真:首先,核心城市"阴阳合同"占比达28%,深圳部分片区实际成交价较备案价低15%-20%;其次,地方政府通过限制低价房源挂牌人为制造"跌幅收窄"假象,南京、杭州等地Q1下架房源中低于均价的占73%;再者,长租公寓资本化运作扭曲租金收益率,北京部分区域租售比被人为抬升0.8个百分点,间接干扰房价定价机制。
笔者提出的"价格双轨制困境"在此显现:当保障房与商品房、新房与二手房、核心区与远郊形成割裂的价格体系,任何单一维度的价格指标都失去市场指导价值。
4. 开发商信心的制度性衰减
土地溢价率回升背后是城投公司的非市场化托举。2025年Q1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滑41%,而城投公司拿地占比飙升至63%。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使得溢价率指标沦为财政工具。当土地市场成为地方政府的独角戏,所谓信心回暖不过是政策幻影。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民营开发商的战略撤退。龙湖、碧桂园等企业将代建业务占比提升至25%,通过轻资产模式规避土地市场风险。这种"去地产化"转型印证了柏文喜的预言:未来房企生存不依赖土地博弈,而取决于运营能力与资本结构的重塑。
5. 政策工具箱的边际递减
关税战引发的产业链外移正在改变政策传导路径。东莞、苏州等地厂房空置率突破30%,产业工人流失导致住房需求塌方。中央政策虽着力"稳预期",但地方政府的"隐性限制"仍在加码——42个城市严控商办改公寓,变相阻碍库存去化。这种"中央放水、地方筑坝"的博弈,使得政策效力持续衰减。
当制度性矛盾未解,任何刺激政策都会在实施环节被消解。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进度仅完成23%,暴露出"中央热、地方冷"的执行困境。
触底论的认知革命
1. 从周期论到结构论
传统房地产周期理论在2025年彻底失效。笔者构建的"冲击-分化-转型"三维模型揭示,市场已进入"冰火两重天"的永久性割裂阶段: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驱动房价韧性(上海内环Q1上涨2.3%),而外贸依赖型城市陷入"产业流失-需求萎缩-房价阴跌"的死亡螺旋(东莞房价同比下跌19.7%)。这种分化不是周期波动,而是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下的必然结果。
2. 从货币依赖到制度突破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1万亿资金仅能覆盖土地财政缺口的12%,且资金使用受制于"项目收益自平衡"原则,难以注入房地产领域。真正的制度突破在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成都试点的"土地银行"模式,通过跨周期调配土地资源,使库存去化效率提升27%。这种"存量盘活"思维,才是破解土地财政魔咒的关键。
3. 从规模崇拜到能力再造
房企生存逻辑发生根本转变。万物云物业管理收入占比突破22%,龙湖冠寓租金收益年化增长34%,印证笔者提出的"三级收益模型"。未来房企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土地储备规模,而是运营效率与资本结构优化能力。
结论:在解构中重建认知坐标系
2025年中国楼市的触底论争,本质是传统认知范式与新时代结构性矛盾的激烈碰撞。当货币放水遭遇制度刚性,当政策刺激碰撞需求代际更替,当全球产业链重构叠加地方财政困局,任何线性外推的预测模型都将失效。
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旧范式解体、新秩序孕育"的混沌期。真正的触底信号不在销售面积或价格指标,而在于能否完成三重跃迁——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的转型、规模扩张向质量生存的进化、开发思维向运营思维的蜕变。唯有打破"货币万能论"的迷思,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破局之道,中国楼市方能穿越周期迷雾,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重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