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海均
在中国古代,符节是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通常符节是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这也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先秦时期,符节的种类甚多,其形状各异,用途有别。目前所见最早的符节多为战国时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税收,如作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节;有的用以发兵作战,如作虎状的铜虎节和错金“杜”铜虎符等。
现存战国时期的符节,除陕西长安出土的错金“杜”铜虎符称符外,其它大都称为节而不称符。错金“杜”虎符是秦器,可能当时秦国有特殊规定,与战国时齐国、楚国等称节者有所区别。虎符存世者还有“阳陵”、“新郪”等名品。
关于先秦符节的种类和用途,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和出土实物可以相互印证。汉代所用虎符,大体沿袭秦制。秦虎符文字错金,汉虎符多错银。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持符相合,方能调兵。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有名气的虎符有三件: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不少人认为这三件虎符都是秦虎符。其实,除了杜虎符是秦符之外,新郪虎符、阳陵虎符均为汉符。
新郪虎符通长8.8厘米、前脚至耳尖高3厘米、后脚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铸,伏虎形,前后脚平蹲,头前伸,耳上竖,尾上卷。铭文字数,体有错银铭文39字。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史书记录新郪虎符为汉淮南王刘安私铸。王国维误考为战国虎符。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阳陵虎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直至如今,阳陵虎符亦被认为是秦虎符,是秦始皇称帝后御制的虎符。实际上,阳陵为汉景帝改戈阳后始有(今陕西高陵县),所以不可能是汉符。此件铜质,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左右现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件艺术品。伏梁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对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阳陵虎符,一些专家认为是汉景帝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实际上,这亦是一种误考。

阳陵虎符(四合院古代艺术馆藏)
如今,在四合院古代艺术馆,亦有一件阳陵虎符。这件阳陵虎符高3.6cm,长9.4cm,重227g。比国家博物馆的那件稍大一点,虎符两半开合自如。错金铭文同国家博物馆的文字相同,无论是器物还是铭文都相近且精美。据王光辉用洛阳眼年代检测,为西汉前期,约在公元前190年至公元前160年期间制作。时间在汉惠帝和汉文帝在位时期。

李孝(左)王光辉(右)考证阳陵虎符
虽然两件“阳陵虎符“大小及器型精美程度稍有不同,铭文内容相同,但错金字体粗细有别,国家博物馆的那件稍粗。由此看出,虎符制作年代和错金时间均不是在同一时间,而是前后稍有区别。经过比较和年代检测,王光辉认为,两件虎符其制作年代均在汉景帝刘启生前,而铭文的时间均是在汉景帝之后,极有可能是在汉武帝前期。无论如何,这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国宝级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