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29日北京讯 ( 张大伟 薄新斌 )农业农村部于今日正式发布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面向产业需求和生产急需,批准登记1254个特色品种,同时撤销313个“仿种子”问题品种,标志着我国种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需求与创新:特色品种助力产业升级
本次登记的特色品种覆盖特色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果树、茶树及橡胶树等七大类29种作物,突出三大特点:
保障生产急需:针对粮油作物单产提升需求,新增短生育期冬油菜(全生育期180天以内)品种7个、高油(含油量≥48%)油菜品种37个,累计高油品种占比达23%。
对接产业需求:推出加工型马铃薯、酿造用高粱、高油酸花生等78种特色类型,精准匹配食品加工、特色种植等细分领域。
强化自主创新:国内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8%,企业选育占54%,蔬菜品种超六成,集中分布于山东、河南等育种优势区,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重拳整治“仿种子”:313个问题品种退出市场
所谓“仿种子”,指通过简单修饰或模仿他人品种亲本形成的低质仿冒品种,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阻碍种业原始创新。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专项整治,累计撤销七批共313个“仿种子”品种,涵盖番茄、辣椒、结球甘蓝等作物,并将清理行动转入常态化。
未来,农业农村部将强化DNA指纹技术应用,严格品种登记审查,从源头遏制仿冒行为,同时加强优质品种推广,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支撑。
政策协同:动态管理护航种业振兴
此次行动是中央种业振兴市场净化部署的重要一环。近期,农业农村部同步推进全国春季种子市场检查,严打套牌侵权、无证经营等行为,并派工作组赴东北、黄淮海等重点地区督导执法,确保春耕用种安全。此外,扩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范围,通过“一县一方案”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新品种潜力。
专家指出,品种登记动态管理机制既激励了育种创新,又净化了市场环境,为我国种业从“跟跑”转向“领跑”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政策持续加码,特色品种的推广应用将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