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挺身而出,展现强烈爱国情感和责任感。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五四青年节鼓励青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生代青年正面临新时代之问,而答案正隐藏在他们应对挑战的行动之中。
“银发浪潮”与老龄化之问
面对“银发浪潮”的加速袭来,新生代青年既非被动的压力承受者,而是代际关系的重构者与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在“421家庭”结构下,青年不再局限于物质供养,而是将数字时代的技术红利转化为情感连接的新载体——为父母制作“智能手机使用手册”视频,教会长辈使用健康监测APP,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跨代健康管理。这种“反向赋能”重塑了代际权力关系,使赡养过程成为代际知识共享的双向成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青年通过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如“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社会责任,推动“老青共融”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标识。
当老年人口突破3亿(2025年预测),新生代青年敏锐捕捉到老龄化背后的产业机遇:有人放弃高薪IT岗位,创办适老化智能家居企业,开发“一键呼叫”“跌倒监测”等智能设备;有人深耕老年心理健康领域,成为国内首批认证的“老年认知症照护师”;更有团队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乐龄生活”理念,吸引50岁以上用户关注量超2亿。这种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选择,打破了“老龄化等于负担”的传统认知,证明青年在应对人口转型时不仅能化解压力,更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社会价值增量。
青年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养老政策讨论:在“十四五”规划建言中,28%的有效建议来自18-35岁群体,涉及弹性退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核心议题;在基层治理中,青年代表进入社区议事会,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这种从个体行动到制度建构的升级,标志着新生代正从“问题承受者”转变为“规则共建者”,用理性参与为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AI冲击”与失业潮之问
面对人工智能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生代青年拒绝陷入“技术焦虑”或“躺平心态”,而是以“人机协作”为核心逻辑,重构职业能力体系与发展路径。新生代青年天然具备数字素养优势,这种“技术赋能专业”的能力结构,既避免了纯技术岗位的可替代性风险,又突破了传统专业的发展瓶颈,成为应对智能化挑战的核心竞争力。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新工科”“新农科”专业报考率连续三年增长超20%,印证了青年对“技术+场景”复合能力的主动追求。
面对传统岗位的自动化替代(预计2030年超1亿岗位受影响),青年积极拥抱职业形态变革:白天是写字楼里的程序员,夜晚化身知识付费平台的课程开发者;既能操作工业机器人完成精密装配,也能通过直播电商实现产品推广。这种“模块化职业发展”模式,使青年在零工经济(2亿从业者)、平台经济(5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构建起“主业+副业”的复合收入体系,同时通过技能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变现,将技术变革转化为职业拓展的新机遇。
当AI开始涉足教育、医疗等关乎人类本质的领域,青年展现出对技术伦理的深刻思考:有人参与制定《青少年人工智能伦理准则》,防止算法歧视影响教育资源分配;有人研发“情感计算”技术时主动设置“人类情感不可替代”边界,避免医疗AI过度理性化。这种“技术开发与人文关怀并重”的价值取向,标志着新生代青年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开始思考如何让智能化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技术进步注入温暖的人性光芒。
内卷危机与全球化之问
在美国发动关税大战造成的逆全球化思潮与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的当下,新生代青年更应当以“本土根基+全球视野”的双重身份,重新定义全球化时代中国青年青年无惧内卷的开放担当。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与本土价值传承的双重课题,青年选择用创新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故宫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火爆,通过汉服Vlog、非遗手工艺直播等形式,新生代青年正在让“中国潮”成为全球文化消费的新时尚。更值得关注的是,Z世代在海外社交媒体主动传播中国故事,这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既避免“文化自卑”,也拒绝“文化封闭”,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生动载体。
随着“中国智造”走向世界,青年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展现出精准定位:有人加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东南亚热带雨林架设通信基站,在中东沙漠调试光伏设备;有人深耕跨境电商领域,通过独立站将中国品牌推向欧美市场,2024年跨境电商青年创业者数量同比增长35%,年销售额超5000亿元。这种“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职业选择,既打破了“全球产业链低端锁定”困境,也让个人成长与国家竞争力提升同频共振,在全球化退潮期开辟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发展新通道。
从参与COP28气候大会的青年代表提出“碳中和校园行动计划”,到投身国际组织的志愿者推动“数字鸿沟”议题纳入全球议程,新生代正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他们在TikTok发起“全球青年减碳挑战”,吸引150个国家青少年参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成果,推动建立技术发展的全球共识。这种超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行动,彰显了这代人“既为中国青年,也担世界责任”的胸怀,为全球化注入“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内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历史终将证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征,每一代青年都要回答自己的时代之问。当新生代青年以责任自觉、能力进化与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他们不仅在书写个人的成长篇章,更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绘制蓝图。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之问的终极答案:在变局中坚守初心,在挑战中创造可能,让青春的力量,永远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郭新生,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特邀评论员,《解码经济》作者,新生经济学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