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7日北京讯(程义德 李斌 刘卫)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这些藏在乡村的宝藏,如今正通过一套23条举措的组合拳,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今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部门,正式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这份文件直指当前农产品消费的关键问题——如何让优质“土特产”突破地域限制,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方案围绕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提出了九大方面23条具体措施,从提升“三品一标”水平到培育农民主播,从“村BA”文旅融合到东西部协作机制,全方位释放农产品消费潜力。
供给升级,品质化与特色化并重
当消费者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如何辨别质量高低?方案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更精细的质量分级体系。针对牛肉主产省份,将建立专门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地理标志水果,制定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

“三品一标”——即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方案提升品质的核心抓手。文件要求从严加强证后监管,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搭建专门的宣展推介平台,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
在技术研发领域,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将合作推动人工淀粉、菌体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同时开展气调保鲜、精准保鲜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方案鼓励各地开发手工制作、传统酿制、养生药膳等加工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蕴含民俗文化的“伴手礼”产品。
渠道创新,打通进城下乡“双通道”
“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这一醒目的公益助农促销活动,将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期间全面展开。方案规划了多层次的产销衔接平台: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引领,行业性展会为骨干,综合性展会为支撑。

城乡消费场景将更加丰富。节假日期间,丰收市集、农业嘉年华将进驻城市商圈、街区、景区;体育赛事也将配套举办“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农产品经营企业被鼓励深入对接餐饮等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流通设施短板正在补齐。在产地端,方案要求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现代流通网络,提升区域性预冷烘干、贮藏保鲜能力,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在销售端,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标准化改造,推广“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
电商赋能,农民主播与流量扶持
“数商兴农”战略将进一步深化实施。方案要求电商平台结合县域消费需求,发展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业态,拓展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本地零售供给。顺应国风国潮,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打造畅销产品。

直播电商获得特别关注。方案提出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直播专区。平台被要求提供常态化扶农措施,匹配运营辅导、流量扶持等专项资源包,对集中上市的生鲜农产品给予特别扶持。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方案鼓励电商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权重,促进优质优价,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将有助于优质农产品在平台上获得更公平的展示机会。
区域协作,东部资源导入西部
省际间的“篱笆墙”将被打破。方案推动建立产销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形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特别是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开展专项工作,推动东部8省市将资源导入西部10省区。

“南菜北运”、“西果东输”的大流通格局将更加畅通。方案推广以共享市场体系、生产体系、仓储物流、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针对脱贫地区,将举办“土特产”走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推介周活动。同时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用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健康引导,从“减油增豆”到文旅融合
“减油、增豆、加奶”——这六个字将成为健康饮食宣传的重点。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
围绕践行大食物观,开展“顺时而食——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食物”宣传活动。同时推出奶类、牛肉等美食地图,宣传各地特色风味,推动农产品消费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
公共服务领域将有一系列动作: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优化营养搭配;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等进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范围。
农文旅融合开辟新空间。方案明确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和农特产品。支持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
品牌与保障,精品培育与全链条监管
品牌建设方面,方案将公布第四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健全跨部门培育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设立精品品牌专馆,在电商平台设立精品品牌专区。
各地将完善省级农业品牌目录,提升目录质量和权威性。方案特别策划“十城联动共享美食佳饮”活动,推广本地品牌农产品目录。
保障措施上,十部门将加强协同,完善配套工作措施,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重点做好保鲜、储运、运输中的食品添加剂监管。
同时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开展仓储保鲜、加工营销、品牌推广等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
柞水木耳、延安苹果、新疆棉花,这些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土特产,如今通过农产品消费升级的23条路径,正加速走向全国市场。
在四川某县的果园里,农民主播小李通过直播平台展示自家种植的地理标志水果。直播间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背后是十部门方案中“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的具体实践。
随着东部采购资源向西部流动,冷链物流网络向县域延伸,“西果东输”的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小小土特产,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与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策引领下,乡村振兴的新路越走越宽。













